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3-23 11:57 |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一重悬念?
这家曾远离公众、不事张扬的“国宝”级企业,终于因上市一点点褪去脸上的面纱——虽然,叩开上交所大门的它至今未达到价值峰巅,但几乎没有人怀疑,601106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 | 本刊记者 马 伟
和那些爱练习“镜头感”的上市公司老板不同,吴生富并没有因为与资本攀上了亲而变得时尚讲究起来,员工们经常可以看见身穿同样工作服的他在车间里溜达,戴着那顶特制的蓝色安全帽,他曾经笑着说自己脑袋太大普通号码都戴不下。
“吴总就是喜欢踏踏实实做事的那种人,除了在工作上,没见他有什么过高要求。”一位与其相熟多年的老员工如此表述对这位一重集团掌门人的评价,而这点上,似乎与一重给业界的大致印象不谋而合——低调、务实而执着。
重塑“国宝”
若非上市,一重可能仍躲在幕后,即便在涉足的领域中已无人不知。
这家始建于1954年、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老国企,地处边陲,阡陌不通,连工厂驻地富拉尔基都充满神秘,在达斡尔语中意为“红色的江岸”。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被周总理亲切的称为“国宝”——堪称“重中之重”的它位列七大重机之首,曾经创造出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为中国冶金、钢铁、电力、石化、矿山、汽车、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了诸多关键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当重新梳理一重的成长史后,却发现光鲜只是一个阶段的代名词,“和许多同时建立起来的企业一样,我们走过的路并非都是花团锦簇,也有不少低谷和弯路,很多人不愿意来这里,也有很多人离开。”吴生富至今还记得自己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一重工作时的艰难情形,“厂里的经济效益不好,又偏远,留不住人,好多大学生都走了”。
在行业普遍陷入萧条的1998年,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每况愈下。据说,几个月时间里,一重的全部职工月工资只有200元,被称为“二百公司”。当时,已在一重工作了10年的吴生富出任分管科研和技改的副总经理,在这些都是需要投钱的地方,吴生富算是充分体会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辛苦。
尽管在这样的处境下,吴生富带领的科研团队仍没有放弃,经历了几年努力,他们钻研出一整套机械压力机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并据此开发出1000t、1300t、1600t和2000t系列偏心式及多连杆压力机图纸,使一重自行设计的机械压力机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摆脱了国外的限制。
于此同时,主管业务范围不断升级的吴生富也开始思考一重的出路。
有关数据显示,从1960年投产到2002年,一重的年产值最高的时候也只有11亿元左右,并且已经在行业里登峰造极。现状却让这个年轻人很不满意,“坦白说,我当时觉得一重并没有体现出‘国宝’的价值。”至今,他说起来仍然很激动,像一重这样有上万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一年只干10亿元着实不可思议。
于是,2003年初刚接手生产经营的吴生富便提出当年完成13.6亿的目标,力挫当时保守的意见气候,他的理由叫人无可反驳,“没有愿景的企业,何谈未来?”
“我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我看到了问题所在。”种种迹象表明,吴生富的大胆和自信并非没有支撑。在他的眼中,首先这是思想观念作祟,人们总是跳不出自己的经验模式,很容易把自己框死。更为关键的是,一重绝对有潜力可挖,“我左看右看,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发现:所有床子白天转,晚上歇着;只有一部分人干活,另一半人看着,这样,怎么会有效率呢?”
对症下药。
没用多久,吴生富的眼光和手法便得以验证,2003年一重产值竟然破天荒地达到了16.4亿元。“第一年就旗开得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趁热打铁,我们紧接着在‘大庆’会议上提出了20亿元的目标。”他对《中国机电工业》说,自己至今都记得当时老厂长的那句话——“20亿几乎是一重最美好的想象”。
为了触摸到这个“天花板”一样的理想,吴生富又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除了每天“钉”在车间督导生产,他还在企业的资源调配上做起了文章。“光干些投入产出很不成比例的东西当然出不了成绩,比如什么小机加、小铸造、小锻造,怎么行?”于是他将整个小型车间全扒了,重新调剂岗位和分配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当年即完成了产值22亿元。”
幸运的是,好年景还在继续。
2004年正式执掌一重“帅印”的吴生富,以一张33亿元的成绩单为2005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所以当他提出2006年要突破60亿元、增长100%的目标时,大家已经不再觉得是天方夜谭了。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年一重再次顺利过关,并且以吴生富最希望的方式,超额完成66亿元!
2008年,一重再迎巅峰时刻,轻松突破120亿元大关。
而另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便是2010年2月9日,一重(601106)在上交所敲锣开市。自此,融入了多元化资本市场的一重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即使在一片疲弱的市场中,仍朝着做“最有投资价值的新蓝筹”的理想执着前行。
从10亿元、30亿元,到60亿元直至突破百亿元,从积重难返的老国企变为规范治理的上市公司,一重螺旋式的成长令人刮目相看。“其实,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和一重共同成长。”因为笑容,吴生富眼角的鱼尾纹显得更深了,那些复杂的商场变幻、行业沉浮,如今在他黝黑的面孔上只剩下风淡云轻。
没人可以忽视,正是这个扎根黑土地的外乡人,不断地为富拉尔基带来希望和收获。正是因为表现出足够信念和远见的他,使得一重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
一重新局
即使在被吴生富形容为费力的“爬山阶段”的这两年,一重也并未放慢脚步。
“我一回到厂里,听说要全面取消原有的工艺路线就呆住了,真是有些担心。”刚刚从天津研发中心调回总部的企业文化部长姜萍笑着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听说生产流程再造时的反应。
管理层的考虑很快让她打消了疑虑,“为了保证企业良性运转,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必须规范后固化下来,成为公司的制度和文化。其中生产流程再造就是第一步,希望在今年年底完成,明年就可以检验效果。”
其实早几年前,吴生富便曾表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软件必须和硬件匹配,否则,将拖后或阻碍企业的发展。而如今,时机已经到来,“从战略上考虑,一重下一步需要的不是继续高速发展,而是平稳前进,这也符合企业发展规律。”而这,正为提升“软实力”贡献了一个机会。
“流程再造只是第一步,一重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它要做什么,做多大,怎么做,都是我们每天思考的问题。”吴生富向上推了推眼镜,思绪似乎已经飘到了千里之外。
如果没有猜错,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回响的声音中一定少不了 “走出富拉尔基”……的确,对于地处边陲的一重来说,没什么比“走出去”更具战略意义的了。难怪,吴生富曾语出惊人,“不走出去,一重就会死在这里。”
显而易见,这是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
早在1994年,一重便开始在大连筹建棉花岛基地。经过10年的建设,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已经具备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大型石化容器制造能力,年产值近50亿元。2000年前后,一重设计研究院也搬迁到了大连开发区,实现了研发与制造的完美配合,并突破原有的分配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
2005年开始,一重的触角延伸到了天津。一重在这里设立“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立了天津重工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成套设备生产基地。
而作为革命的大后方,富拉尔基肩负的使命也日益清晰,这在一重的相关材料里不难看到:我们致力于把富拉尔基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铸锻件和冶金备件生产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钢水50万吨、大型锻件24-25万吨、大型优质铸件6-7万吨,能力等级达到“7654”的世界极端制造水平(即:一次提供钢水700吨,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500吨,最大锻件400吨),从根本上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充分具备国际竞争力。
基于三点的稳定支撑,新的一重版图呼之欲出。
“在我们的规划中,三大基地各有专攻又相互呼应。富拉尔基的定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铸锻件和冶金备件生产基地,大连基地主攻大型石化容器和核岛主设备生产制造,而通过天津基地,将实现国内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相关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吴生富对《中国机电工业》说。
细心人不难发现,这种布局与一重的产品结构调整高度吻合。吴生富曾公开表示,将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一重建设成一个产品多元化的综合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实现“核能设备、冶金成套、重型压力容器和大型铸锻件”等四大业务的齐头并进,而潜心十年营造的“铁三角”布局想必是其最好的载体。
500亿框架?
说起一重的产品结构调整,的确可圈可点,连二重集团总经理石柯都曾在汇报中表示,“一重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走在二重前边,比方说加氢、石化产品等主动得多,这点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瞧瞧一重是怎么做的吧。作为中国最大的冶金成套设备制造商,一重曾过度依赖冶金成套设备业务,2008 年时所占比重竟达到66.62%。但随着国内钢铁市场的总量波动,一重持续压低冶金部分的比例,2009年这个数字已调整为45.35%。“危机之下,我们加快了几年前就开始的产品结构、技术创新体系和制造基地布局调整步伐,现在已基本完成。目前,我们在每个领域的目标已经明确,有些东西坚决要做,做就做好;有些坚决不能做,这是原则问题。”
在徐徐展开的宏大蓝图中,种种调整都成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可是,若要在这个产品结构框架上按一个500亿元的巨大预期,恐怕会有人持保留意见。
不过吴生富不会轻易被击倒,“大,本身并没有错,也不邪恶,但关键是把握如何变大这个过程。”他补充道,“GE也大,但大得有型有谱;三菱也大,但是每块业务都实现了专业化。关键看如何运营。”
在吴生富看来,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重大技术装备供应商(注意是供应商,不是制造商。吴生富认为,供应商比制造商包含更大的内涵,它在更高层次上,可以系统整合内外制造资源)的一重,将凭借一种事业部制达到最佳规模,“我认为舰队比打造一艘大船更抗风浪,既可以单独作战,又能够集体出海。”
盘算着报表上的核能设备、冶金成套、重型压力容器和大型铸锻件等几大主营业务,以及新开发的海水淡化、海洋工程和垃圾处理等为未来储备的发力点,吴生富似乎已经看到浩浩荡荡的舰船摆开架势驶向远方,“未来,核能业务预计可以达到100亿元;而化工石油领域将突破150亿元;大型铸锻件也将谋求150亿元。再加上其他业务单元,一重产值将达到400-500亿元。”
当然,这种底气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单说核电业务一项,便为一重打开了深邃的想象空间。
核能“新贵”
几乎在每个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中,一重的核电表现一栏都被打上了红红的满分。对这家上市不到半年的重型企业而言,核电像一个极高倍数的闪光点,几乎令其他业务黯然失色(在大盘跌荡不止的当下,虽然一重仍处于低价徘徊,但多家券商仍为“一重”开出了买入评级,这不失为这支“被低估了的”机械行业价值股的最大肯定)。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一重大连基地时饱含深意的一句话,“一重能够锻造核岛,核岛又能够锻造一重”。
作为国内最大的核电锻件及核岛主设备供应商,中国一重(5.20,0.00,0.00%)目前是国内唯一承担并已完成和正在完成包括二代核电技术、二代加核电技术、三代核电技术、四代核电技术产品的企业,产品种类覆盖了核岛一回路的所有设备。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一重占有国内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约80%市场;在国内核锻件市场方面,中国一重占有率约为90%。而国内在建的 53座核电站中,一重已经参与了39 座,市场份额达到74%。
若这还不能证实一重核电设备的优势,不妨再数数饱满的新签订单。根据一重已签订单的交付计划,2009 年新签37亿元,2010年预计新签订单 35亿元。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对于这一点,吴生富显然深有体会。早在几年前,便投入巨资筹备切入核电市场的他冒险成功,如今已经品尝到了先发优势的甜头。据业内人士分析,较早进入核电领域的一重已经抢占了国内市场的制高点,加上核电行业的资金和技术壁垒,致使其竞争对手要与一重形成有力的争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毫无疑问,核电产业的前景也是投资者们颇为关心的话题。
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910万千瓦,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水平。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了核电大开发,最新调整的规划目标是到2011年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2020年将突破8000万千瓦。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10年内一重核电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30%左右,而由于出口业务的发展,核电设备的利润增速不可限量。
这,无疑是吴生富最想看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