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7|回复: 1

电脑方面的基本词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20 14:05
  • 签到天数: 2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8-4-9 23: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
    在電腦裡有一套必須的程式,在開機之初能控制所有的輸出入介面(如鍵盤、磁碟機等等),它儲存在一個ROM晶片中,執行開機硬體測式、啟動作業系統,並且作為作業系統與硬體組件的介面。

    POST (Power On Self Test 開機后自我測試):
    PC 開機時依據 BIOS 的設定執行的自我測試。

    PnP (Plug and Play 即插即用):
    由Microsoft與Intel共同發展的電腦擴充槽與周邊裝置自動分配資源與自動設定的規格, 讓使用者不必調整與設定 IRQ 與 Port等週邊裝置使用的設定,但還是要有驅動程式才行,有些設備的驅動程式Windows有內建,有些則由製造廠商提供。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 Programmable ROM 電子式可清除程式化唯讀記憶體):
    EEPROM必須用電壓才能更改資料。可用在存放電腦的BIOS,早期BIOS修改的機會不多,但近年來BIOS經常更新,在方便性考量下,已逐漸被Flash(快閃記憶體)所取代,因此,EEPROM朝往通訊用途發展,如用於大哥大手機。

    ACPI (Advanced Configuration & Power Interface 進階組態及電源管理介面):
    可提供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管理所有硬體零件電源管理介面。
    是在作業系統當中,搭配硬體可以偵測主機板溫度、風扇轉速和電源供應器的電壓等資訊,進而提供適當的電源與主機工作頻率,來達到省電與效率並存的效果。
    最早是由Intel、Microsoft及 Toshiba所共同開發的電力管理系統介面。
    電力管理系統使得作業系統能夠依照一定的方式管理週邊設備的用電情形,例如使硬碟或螢幕在使用者超過一段特定時間沒有使用時進入省電模式,或者停止運作,直到使用者再度使用。
    使用電力管理系統必須有符合規格的硬體及周邊設備才能運作。

    ESCD (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 延伸系統組態資料):
    和ACPI一樣常見於BIOS的設定選項中 ,大多是用來儲存和PnP組件相關的資訊。電腦開機時會去這區域讀取資料。

    IRQ (Interrupt Request 中斷要求):
    PC 上的裝置使用的中斷 ( Interrupt )來要求線路, IRQ 編號是用來指定裝置使用的中斷要求線路編號. IRQ 編號設定錯誤會導致系統或裝置發生問題。

    AGP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 圖型高速匯流排):
    由 Intel 所發展的繪圖卡介面規格, 特別針對3D繪圖所需的高速傳輸需求設計。
    AGP不透過 PCI 匯流排而直接存取記憶體 , 並能夠使用主機板上的記憶體 來存放 TEXTURE 與 Z-BUFFER, 使用 32 位元的通道 ,66 Mhz 頻率, 傳輸速率達 266 Mbps。
    PIPELINING (管線流通)架構使得AGP匯流排能夠在處理一個指令同時接收下一個指令,AGP 可以說是現在主流的顯示卡專用匯流排規格,只要是 IBM 相容機種,從桌上型到筆記型電腦,目前幾乎全部採用AGP規格。
    在電腦內,可以看到位於很多PCI插槽旁邊、位置偏中間的就是AGP插槽。
    AGP插槽只能配合AGP規格的顯示卡使用,不過如果使用者執意安裝 PCI 的顯示卡一樣可以使用。
    差別在於PCI規格顯示卡的傳輸速度是每秒132MB,而AGP的傳輸速率是每秒 264MB,足足快了一倍;如果是的四倍速AGP,傳輸速率更是一口氣提升到1056MB,八倍的則高達2112MB ,相當於16倍的PCI傳輸量,對於有大量圖形資料需要電腦處理時,高頻寬當然有重要的影響。
    但顯示卡的運算能力,最重要還是在於與CPU的速度,如果中央處理器不夠快的話,即使是再快的顯示卡,都會因為等待中央處理器的指令而拖慢了速度。

    Chipset (晶片組):
    通常指被安置在電腦主機板上最重要的兩個晶片:北橋、南橋。
    北橋晶片負責與高速的周邊組件溝通,如記憶體、AGP槽、CPU
    南橋晶片負責與較慢速的周邊設備溝通,如磁碟機、USB、音效卡、網路卡等等。

    Bus (匯流排):
    電腦內部CPU與記憶體和擴充槽傳輸資料的通道。
    匯流排的傳輸速度影響電腦的執行效能很大, 傳輸效能是依據匯流排傳輸資料的寬度與使用的時脈有關, 資料寬度愈寬, 時脈愈高, 則傳輸速率愈快。
    另外,也有用此名詞來稱呼所有節點 (Node) 接在同一個傳輸媒體上的網路拓樸 (Topology)。

    RS-232C (Recommended Standard-232C 第232號推薦標準 ):
    由美國電子工業學會(EIA)於1969年所制定的序列(串列)信號介面,PC 上的COM1 與 COM2 的介面就是 RS-232C。RS-232C信號線提供了50英尺(15米)以內單向傳輸,最大傳輸速率是20Kbps。

    LPT Port (Line Printer Terminal Port 印表機連接埠):
    傳統的印表機連接埠, 是並列傳輸方式之一。 最早的並列埠標準是標準並列埠(SPP, Standard Parallel Port),傳輸速度為 1MB/sec 。 1991年Intel、Zenith、Xircom等公司共同制定 EPP (Enhanced Parallel Port),提高到 2MB/sec。1992年Microsoft 和 HP共同制定 ECP (Extended Capabilities Port),速度也是 2MB/sec,但支援16 bit 先進先出 (FIFO)緩衝器、資料壓縮、DMA、樹狀串接等功能。

    Cache (快取儲存體):
    其運作原理在於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資料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資料時,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回應較為快速。
    舉例來說,RAM的速度較磁碟機快非常多,所以我們可以將一部份的主記憶體保留當成磁碟Cache,每當有磁碟讀取的需求時就把剛讀取的資料拷貝一份放在Cache記憶體中,如果系統繼續要求讀取或寫入同一份資料或同一磁區時,系統可以直接從記憶體中的Cache部分作讀寫的動作,這樣系統對磁碟的存取速度感覺上會快許多。
    同樣的,靜態記憶體 (SRAM) 比動態記憶體 (DRAM) 的讀寫速度快,使用些靜態記憶體作為動態記憶體的Cache,也可以提昇讀寫的效率。記憶體不全部使用SRAM取代DRAM 的原因,是因為SRAM的成本較DRAM高出許多。
    使用CACHE的問題是寫入Cache中的資料如果不立即寫回真正的儲存體,一但電源中斷或其他意外會導致資料流失。
    但若因而每次都將資料寫回真正的儲存體,又將會使得Cache只能發揮加速讀取的功能,而不能加速寫入的速度,這樣的狀況使得Cache寫入的方式分為兩類:
    1. Write-Through: 每次遇到寫入時就將資料寫入真正的儲存體。
    2. Write-Back: 遇到寫入時不一定回寫,只紀錄在Cache內,並將該份資料標示為已更改(dirty),等系統有空或等到一定的時間後再將資料寫回真正的儲存體,這種做法是承擔一點風險來換取效率。
    由於很多時候系統不只有重複讀寫同一塊區域,使用兩組各自獨立的Cache效能通常比只使用一組較佳,這稱為 2-Ways Associate,同樣的,使用四組Cache則稱為4-Ways Associate,但更多組的Cache會使得演算法相對的複雜許多。

    Internal Cache (內部快取儲存體):
    通常指的是Level 1 Cache記憶體,容量比L2 Cache小,時脈速度與CPU同步。

    External Cache (外部快取儲存體):
    通常指的是Level 2 Cache記憶體,容量比L1 Cache略大,起初,L2 Cache是做在CPU旁邊的一塊記憶體晶片,速度只有CPU時脈的一半,後來製程進步,現代CPU大多把L2 Cache納進CPU架構中,封裝在一起,時脈速度與CPU同步,效能大增。
    電腦買家常常會比較CPU的L2 Cache的容量,作為考慮效能的指標。
    主要CPU的L2 Cache大小     
    Intel Pentium 4 (Prescott)     1024 KB
    Intel Celeron (Prescott)     256 KB
    Intel Pentium 4 (Northwood)     512 KB
    AMD Athlon 64                 512 KB
    AMD Athlon XP (Sempron)     256 KB
    AMD Athlon XP (Barton)     512 KB

    Clock Cycle(時脈週期):
    CPU處理指令的最小時間單位,通常是主系統頻率的倍數,如133MHz,現代很多型的CPU都可以在一個時脈週期中執行四個指令(533 Mhz)。

    FSB (Front Side Bus)端匯流排:
    是CPU和北橋晶片之間的通道,負責CPU與北橋晶片之間的資料傳輸,其資料傳輸的頻率一般又簡稱CPU的「外頻」。
    過去在Pentium 4以前(不含Pentium 4),通常FSB頻率和北橋連接記憶體的記憶體匯流排頻率相同,因此一般也都將兩者的頻率簡稱為外頻。例如Pentium III搭配的是100MHz或133MHz外頻;而Celeron則為100MHz或66MHz。
    然而自Pentium 4採用DDR記憶體開始,FSB與記憶體匯流排速度就不一定相同了。例如,以威盛的P4X333為例,其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然而其記憶體匯流排的頻率最高為333MHz(亦支援200及266)。
    以市售處理器FSB的頻率為例,Intel Pentium 4的800MHz(200MHz*4)。其次則是前一版本的Pentium 4的533MHz(133MHz*4)。而AMD的Athlon XP所搭配的北橋晶片,其FSB則是333或是266MHz。

    DMI (Direct Media Interface 垂直中央分界面):
    HUB-LINK,這是Intel的規範,其作用是提供南北橋的高速數據連接。其運作頻率是66MHZ,速度為266MB/s。Hub-Link有12根的數據線,以及2根差分的時鐘線,以及數根的控制線。
      以往的南北橋連接都是直接套用PCI總線,速度慢不說,還有一堆的信號線要你排。
      在這種情況下,INTEL提出了Hub-Link以改變這種情況。而HUB-LINK對布線的簡化確實有相當的幫助,當然對提升速度也有很多的好處(相對應的也有VIA提出的V-LINK,ALI提出的A-LINK等)。對於最新的915平台,這部分稱為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連接,以最大2GB/s的數據傳速率遠遠超過266MB/s的Hub Link。

    DRAM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一種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價格較靜態記憶體 (SRAM) 便宜, 但存取速度較慢, 耗電量較大。動態的意思是,記憶體不會一直保存記憶內容,會隨著時間而將內容流失,技術上來說就是,記憶體必須不斷的重新的加強 (Refresh) 電位差量,否則電位差將降低至無法有足夠的能量表現每一個記憶單位處於何種狀態。
    DDR SDRAM (Double-Data-Rate Synchronous DRAM 雙倍速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一種雙倍速的 SDRAM, 在每一個時鐘循環 (CLOCK CYCLE) 的兩個觸發邊緣都能傳輸資料。
    DDR2 (Double-Data-Rate 2 雙重雙倍資料傳輸率):
    DDR2記憶體事實上採用與DDR記憶體相同的雙倍資料流(Double Data Rate)技術,在時脈波動的上下緣都可以傳輸資料,但是最大的區別在於,DDR2記憶體可進行4bit預讀取。
    兩倍於標準DDR記憶體的2bit預讀取,這就意味著,所以資料的有效傳輸時脈是實際時脈的兩倍。DDR2的新功能包括了記憶體上面的訊號終止器(ODT)、更小的分頁大小(用更少的電力就可以啟動)、以及給四週期或八週期使用的固定指令長度。
    DDR2記憶體技術最大的突破點其實不在於所謂的兩倍於DDR的傳輸能力,而是,在採用更低發熱量,更低功耗的情況下,反而獲得更快的頻率提升,突破標準DDR的400MHZ限制。
    如915P/G、925X所支援的規格是DDR2 533,記憶體實際運作的頻率是266MHz,頻寬為64-bit(Data bus)×266MHz(實際時脈)×2(雙倍資料流)= 4264MB/s,記憶體模組上標示為「PC2-4300」。將來DDR2還會持續發展DDR2 667、DDR2 800等規格,不過這還得相關晶片組產品的支援才行。
    DDR2記憶體起始頻率從DDR記憶體最高標準頻率400Mhz開始,現已定義可以生產的頻率支援到533Mhz到800Mhz,標準工作頻率工作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而DDR2的針腳數高達240-pin,比DDR1的184-pin還要多出56根針腳,雖然DDR2與DDR1插槽的總長度一樣,不過針腳密度與防呆隔板的位置都不相同,所以兩者並不相容。
    DDR與DDR2的更多差別包括:不再使用TSO封裝, 改採FBGA (Fine-pitch Ball Grid Array,細密球型陣列)封裝,線路更短、雜訊更低。而FBGA封裝的體積較小,可以提高密度、增加記憶體容量。由於分頁大小比較小,相對用較少的電力就可以操作,所以DDR2的操作電壓由DDR1的2.5V下降到1.8V,對於電力消耗、發熱量、資料穩定性等等都有正面的助益。

    PCI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周邊零件連接界面):
    由Intel在1993首先提出來的PC區域匯流排標準,工作頻率33.3MHz,把老式的ISA和VL-Bus三振出局,原有的PCI可以32位元的頻寬與CPU傳輸資料,新一代的PCI Revision 2.2規格將此頻寬提升到64位元,工作頻率66.6MHz。PCI具有三項特色: 1.Plug and Play:系統資源的分配,可交由作業系統處理即可。(事實上直到Windows95)才實現。 2.PCI Steering:介面卡可共用IRQ,解決IRQ不足的困境。 3.Bus Mastering:如果介面卡本身具備Bus Mastering晶片,即可不經CPU與晶片組,直接透過DMA與記憶體溝通。

    PCI-E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 周邊零件連接界面-高速):
    它並不是為了取代AGP而出現的,同樣是由Intel主導推出的標準,以因應CPU工作速度的逐漸提升,PCI-E最低具有單向250MB/s,雙向500MB/s的速度(X1規格),共可以在X1、X2、X4、X8、X16、X32等頻寬執行作業,相當有彈性。目前新一代主機板的顯示卡介面都改成PCI-E X16的規格。

    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整合式驅動電子介面):
    一種廣泛應用於連接磁碟機、光碟機、磁帶機的儲存介面 ,其特色在於IDE介面是放在各個設備的電路板上,省去了像SCSI般所需的介面卡。在實務上,通常會把此名詞與ATA(AT Attachment)規範混用,它們幾乎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E-IDE (Enhanced IDE 加強整合式驅動電子介面):
    較新規格的IDE介面,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硬碟製造廠商之一)所發展,將資料傳輸速度提升到16.6 MB/s,大約是舊有IDE標準的三~四倍快,同時最大支援到8.4GB的硬碟,而舊有IDE標準僅支援到528MB。在實務裡,我們常常會把此名詞和PIO Mode併用,它們幾乎指的是同一件事情。

    LBA (Logical Block Addressing 邏輯區塊定址):
    硬碟的一種定址方式,將原本的磁柱、磁頭、磁區號碼定義成邏輯區塊位址如此將可突破528MB的限制,通常是32-bit。而為了支援140GB以上的硬碟,必須採用48-bit LBA,必要時使用者需升級主機板的BIOS才能辦到。

    PIO Mode (Programmed Input/Output Mode 可程式化的輸入/輸出模式):
    使用CPU來作為兩個裝置之間傳輸資料通道的方式,ATA 使用 PIO 方式傳輸資料, 並以傳輸速率分為下列幾種:
    Ultra DMA (高速直接記憶體存取):
    目前個人電腦有超過90%係使用ATA/IDE硬碟,所以近期內將不太可能被取代.此介面被稱為Fast ATA, 其支援16.7MB/S的資料傳輸速率隨著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的容量越來越大, 這樣的速度似乎有不足之虞.
    包含IBM, Maxtor, Seagate Technology和Western Digital等在內的大廠提出了一項新的規格—ULTRA ATA. 此規格提供33MB/S的傳輸速率且往下相容Fast ATA, 將可望取代目前Fast ATA的市場.
    就Fast ATA而言, 資料僅在脈衝信號正緣時被傳送, 且要傳送資料時需等候主機應允將資料放置BUS上之延遲. 而ULTRA ATA則補足了這兩部分的缺點, 其不論在正緣或副緣皆送出一筆資料, 且脈衝和資料皆由硬碟本身之控制電路板控制, 可以避免延遲的問題. 另外ULTRA ATA亦提供CRC (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的功能, 以確保資料之完整性, 相對地將會影響到些許傳輸速率, 但仍較Fast ATA之速率快.

    Serial ATA:
    說起 Serial ATA, 就得先談談目前的 IDE 界面。由於 IDE 排線是採用 40-Pin 設計 (故又稱為『並列式 (Parallel) ATA』), 如此過於寬大的線路寬度就造成散熱不佳、感覺凌亂不易整理的缺點;5 伏特訊號的需求、過多接腳數目加上排線長度限制在 46 cm 以內, 且傳輸速率也到瓶頸而無法再突破, 這些都是促成 SATA 亟欲解決的首要課題。
    Serial ATA 的規格就是設計來克服上述的限制,同時可以允許儲存介面隨著 PC 平台的成長規模而長。Serial ATA 和現行的作業系統及驅動程式相容,因此可以取代 parallel ATA,同時提供有效的平台供未來發展。它降低伏特數及減少接腳數,並且可以使用較細且簡易的排線。此外,Serial ATA 提供您更快速的 150 Mbytes/秒 傳輸速率。在下一代的 Serial ATA 介面中,速率將增加一倍。
    SATA的特色:
    提供了 150 MB / Sec 以上 (未來最高可達 600 MB / Sec) 的高速傳輸速率。
    支援點對點連接、無須再調整硬碟的主從 (Master / Slave) 設計。
    排線最長可達 1 公尺。
    採用 8 線、7-Pin 的訊號線路, 大幅降低製造成 本、節省配置空間、與提供較佳的散熱空間。
    支援熱插拔。
    採用 3.3V 低電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10 0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次电脑中毒之后,连光盘启动都不行了,找了人高手打开机箱,好像是把叫什么‘SES极不清楚了’得东西给短接了,就好了,楼主知道不知道,知道的话教教我……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5-10 06:00 , Processed in 0.0969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