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浅议铸造实践与理论的关系4 M5 N9 ?( T0 z
7 A: x" j3 z, o. r- a- K 看到前面有帖子在探讨“铸造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回帖者泛泛,所以想当然地判定这是大家感兴趣的事。所以在此也唠叨几句,就算是全是废话,可是从态度看,也不想愧对论坛的发帖者。* w8 b, U, g# y: t$ d, \
回想起来与铸造结缘的时间似乎不短,一般说来人生是不会有第二个53年的,可是我与铸造相识、结缘却超过了53年。* t! d7 Y: |. t/ {0 j
不瞒你说在1958年大跃进那个“火红的年代”里,15岁的我就知道如何打坭芯,倒铁水了。
" n$ l. C' W5 m) [4 Q. ^0 q后来读书学的又是这个专业,再加上本人很木讷,是个死脑筋,从来就没有想过改改行,舒舒服服的过几天好日子,所以这一辈子就“泡”在铸造里了。
4 D; a# T: B( Z% v- O; ] h泡了这些年,“惨”的是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直到今天还是“泡”在铸造的最基层。/ _: u3 ]" i0 M2 m) l' h) \" u
当然,现在的“泡”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不是为名为利。纯属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难以割舍、一种责任和义务、一种感情寄托,一种很作贱又近乎于名其妙的“超期服役”。3 I& J2 e1 T+ L* Q$ I+ J& `9 Y
经历告诉我,中国是一个铸造大国,尚不是一个铸造强国。我知道一个人的绵薄之力,绝不可能有大作为。扪心自问:我,我们,在铸造大发展的今天,还能为铸造做些什么?
5 j1 I2 T- f4 g+ B9 G以前,人们只承认铸造是门可以靠它养家糊口的手艺;
9 g5 z6 K# N9 K* L, U" A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铸造是门科学;
2 d2 }. F- }: b" |- d7 ?! N/ d将来,我坚信铸造是一门在科学指导下的艺术……。
$ P) Q$ x; }+ a! B( }一般说来手艺只是从属于个人的一种技巧和技能。9 C, W' j9 Z; \) E4 B' `
可是细细观察以后,发现在手艺的背后似有凌乱、含蓄、隐晦、只有行内人才能涉及和懂得的道理和秘籍,却难以看见它的后面有一个成型、庞大的理论体系来支持、支撑、指导。$ X3 a" s, }' m3 C" `* P) ^+ u
噢!原来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理论有这种迫切需求和需要。
! m# \! p/ q; I; `需求和需要是事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依据,是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的土壤。3 `9 h6 _$ L" f( k
经过几千年磨练、积累所传承下的铸造匠人们其实都是聪明人。他们各有绝招,各有手段,对自己传承和积淀的秘籍都心知肚明,只不过秘而不宣而已。所谓的秘籍用当今的话说里面包涵了理论。
: }7 N- j) H$ H4 U& k手艺“可传媳妇不传女儿”,手艺的传承是以“言传身教”为手段的,“言传”就是传统铸造亦有理论指导的证明。
4 M! n+ [# ]0 L绝不能认为历来的手艺人只有实践没有理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盲目的,不需要理论指导。手艺人“心灵手巧”,“心灵”就包含了淳朴的理论。
/ ? L' y0 ~& n* o只是在手工业作坊的年代里:
0 ~5 e- k4 I" U" A“言传”流行,“记载”尚未成规模;+ g. @+ G4 P* L% v7 w1 S- n
人们对理论指导的需求没有如今这么紧迫;
& F c! _# S, m8 n l+ c+ h" C人的功利性及利益的涉及面没有今天这么大而广;
0 \, X3 V3 ^( W# |科学研究手段、通讯手段远没达到今天的发达程度;
3 w. B; V9 N1 L6 o) n* `手工作坊和流水线生产相比前者可以做坏了再重新来过,无非浪费了点时间和精力,损失不大;可后者却是做坏了就亏不起啦……..。
2 A, q5 }/ U' t+ m! w0 M( x) m60年代时师父对我说他以前给资本家干活,干翻砂,浇三件,好两件,还赚一件。算算那时的利润率起码有百分之三百以上。现在有多少?* H: O/ E% N9 Y8 k W% W
所以说,那是旧话,现在事过境迁了。0 F3 ~5 N' E$ Y, |
平均利润的下降,要求大工业生产必须要做到:稳定、连续地生产出“好东西”,这么苛刻的要求,就不可能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支撑。
& g- g2 v! e# n& h铸造理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被大工业生产逼出来的产物。
! m0 h+ m# I% y. W5 K5 s. b我们业内人都承认铸造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科学。- w5 R* s5 b( p: L+ s
与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样,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反应。
1 `. ~! N0 u6 p% p+ V# e" T) K! m6 S同样,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可以指导实践。
0 E- ] z+ H3 O h数年来,我在铸造过程中做的事情,如果在理论上说不通,我就心里不踏实。1 {% Q: Z# d& j9 q
经验和经历告诉我没有理论做支撑,我们就会陷入盲目性。做好了是偶然的,做坏了是必然的。这有很多事实和事件可以证明,因篇幅关系以后可以进一步交流。
/ Q. r: X" t. p" \- f! T$ X1 A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前人给我们提供的铸造理论,可是大家还对理论远远落后于我们的需要而愤愤不平。说实在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心态是对的。" Y- G$ [9 Z3 U7 Z" Z
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用好学究们苦心总结出的理论,这个道理就和我们用电脑一样,我们哪个人敢说自己把电脑所开发的一切功能都能运用自如了?
; U) S( E8 B# w9 o H$ g/ ]2 M看来,不是铸造没有理论,而是我们还不大通晓铸造理论;还不大熟悉铸造理论;还不大善于运用铸造理论;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铸造定位在手艺和科学之间。
- j- X) C+ b8 ~我绝没有“胳膊肘往外拐”替理论研究者打抱不平的意思。理论与实践确实有不小距离,这个距离不是学者们的错。从宏观上看理论都是对的,只是要求我们铸造工作者“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已,如何结合?确有难度。
h9 q; h( Y( n0 |3 g$ Y0 n1 m6 H! e8 S7 l这就是铸造的挑战性和刺激之所在;' }6 s7 J* j6 j" L! W
这就是一大批人为此而竞折腰的精髓之处;
1 q; g* D" F1 a$ B& U( _这就是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诱饵”;
4 [# G; |: H. Q% C) [没有这些悬念和深奥我这个木讷人说不定早就“改弦易辙了”。+ T: o" ?; e/ J
以前,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铸造是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的活,太难干了!
- t2 N& w2 X* e; Z G# C$ @今天,要说这句话时,可能话到了嗓子眼还会咽回去,因为我们有点心虚。各种设备、检测仪器人家都为我们开发出来,尽管不甚完美可还是管用的啊。/ U0 r+ t5 h ]% A: J. i; K. [$ S( W
铸造的难点就在于影响因素繁多,对一个问题书本上可能一下子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可是理论妙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当然思路是依附于你对现场的细微了解和实践积淀上。
1 Q9 `6 u9 G/ U% P我认为搞铸造“勤可补拙”,铸造新人要养成岗位在现场的习惯。开始时注意实践和理论的积累,以后再把积累提升为积蓄。
* N% D- X; V# w* Y0 Y中国字的含义很深,仅从字面上说“积累”和“积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o' {8 U* S6 `! E* Z) T3 E
我的理解可能与众不同,在我的字典里我觉得“积累”是简单的知识堆砌,条理性、系统性似乎差一点。“积蓄”是把经过再加工的知识融入了自己的头脑和血脉中,有了不断增加的“积蓄”,自己的底气就会足得多,遇事略一思索,用头脑中的“积蓄”把所有的场景过一遍,说不定会手到擒来,运用自如了。
+ [4 q" N* k( d. _当然,人不是万能的,我“失手”的时候也很多;一旦失手自嘲一下,厚厚脸皮再干呗。! f( g( z- v% ]& o- s% ?
我还在铸造企业服务,我的办公室就在车间。不是不想舒服,不是自我折磨,是职业的需要,是铸造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
- C1 ~5 n" p' n, C$ H4 {“眼见为实”你拿不到第一手的东西,仅凭听任他人的反映和报告,你的对策可能要打折扣的。不是别人不负责任,也不是不相信别人,这是人的局限性造成的。/ S b+ Q$ u+ r
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摆脱个人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局限性。7 T$ R8 a' K# i7 b R
别人的话,哪怕他表述能力再强,他也不可能把他所见到事物如实还原。再说,人都是有脑子的,事情经过了他的脑子一转,他的个人见解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捎带出来了。
$ m4 p+ g5 i( h& ?$ s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亲口尝一下吧,就是这个道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