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9|回复: 16

[讨论] 商榷之中的均衡凝固之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8-6 08: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20:39 编辑
    . v4 s! Q  O% V/ I$ w4 T, U4 D5 l* ^6 k
    含石墨铸铁凝固时有缩有胀,缩在前,胀在后,胀后还有二次收缩----
      L: E- Q0 o( }2 g3 M7 v2 S, y# U3 A: S) z" ?6 U/ C4 A% A
    又是一个概念上的错误。混淆了球铁结晶中缩松形成过程。应称为球铁的二次缩松。
    " u2 b" y4 P' w' T1 S; \1:如称为:二次“收缩”,这种“收缩”过程应有液--固相变过程相伴。$ u3 N3 b# n* G2 }# F6 b
    2:球铁的二次缩松。是系统结晶过程中。对原形成一次缩松液体补缩通道,被已凝固相封闭后。在已结晶相之间形成的二次缩松,也就是我们所谈的“移砂缩松”,是在固相间的体积变化过程,与收缩概念无关。
    : a2 p: V  b. u4 Z  m4 i/ [
    5 g) g/ @4 I4 B( U! w! q/ k看来大师的金属凝固理论。值得商榷的内容还有许多。。 2 E% K5 J7 M! X. q, K* D# D
    截图01.jpg
    截图02.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9-3 08:20
  • 签到天数: 160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9-8-6 0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啊,这个我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2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二次收缩“是他们承袭卡赛博士的定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3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也是错误的。因这个缩松形的的过程,没有液~固相变过程,不能称之为收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09:4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20:42 编辑 5 n* k& _; {+ E

    1 _' I' j: n& D* Q0 f; y只能定义为,在一次缩松成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二次缩松的铸铁金属学的一种现象。是铸铁移砂缩松的成因。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0:1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大师的均衡凝固理论,也就是在卡赛大师著作理论基础上的 编著本,把博士的相收缩 .膨涨的“补偿“理论,更改为“均衡”理论。完全的翻版复制著作。就连里面的不贴切的定义也照搬,没有自己的理论系统,也没有理论模型。搞到个发明奖,不知卡赛博士如何来看这件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0:2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自己还能为自己的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而沾沾自喜么?还有再在培训班里,大讲均衡凝固在铸钢,铝合金,铜合金,白口铁,高铬铸铁中的应用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28 10:45
  • 签到天数: 10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8-6 17: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处理的过程中,渗碳体转变成石墨,此时的膨胀算不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7:5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08:26 编辑
    ! D; c) ^4 d. H! A+ @( x5 ^- i
    ) G, _: I& S' Y7 e3 E* e% E一般情况下,FeC的Fe-C键转换为Fe_Fe键和C_C键,都是原子键的重组,这种重组是原子"择机"转换型。有如可锻铸铁的的石墨化的再组过程。不存在石墨化膨胀的现象。' v: z/ u) f+ Y/ H. {
    这种“择机”是一个碳化物分解和碳.铁原子再次固态扩散相变过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8:2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08:44 编辑 4 g8 q  c2 ]* o  S* d1 T$ J

    ! G8 A! W# P% Z$ @所有的固态相变,都是結构相元素的重组的过程,都就有应力的变化,也会有微小的体积变化,大师的均衡凝固模型,谈白口铁热处理会有石墨膨胀的过程。是错误的。
    5 s5 z8 O, T) e在大师的金属学理论基础中:1 R7 T" s7 t3 k/ C3 _
    1:无论何种金属及合金结晶,只要有有液-固态的凝固转变过程.大师们,都能给"均衡",凝固成合格铸件.
    " F' J% @+ c0 k8 a' q9 ]0 ^2:在金属及合金的相变中,既便是固态相变,也是"见碳就膨胀".; Q# S- ]6 C4 E) o" u0 Z$ N

    6 e  K# d8 x4 p4 `大师的均衡凝固理论,在如此低下的金属学凝固理论功底情况下频繁办培训班,其内在质量皆可想而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28 10:45
  • 签到天数: 10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8-7 0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castengineer 发表于 2019-8-6 17:569 s1 S8 d) X5 Y0 P1 q
    一般情况下,FeC的Fe-C键转换为Fe_Fe键和C_C键,都是原子键的重组,这种重组是原子"择机"转换型。有如可锻 ...
    , N0 }8 e7 e3 u7 c7 {/ e
    也就是说,固态的石墨化转变过程与共晶反应是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9: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09:41 编辑 % f- E, i  `, x
    铸造小狗 发表于 2019-8-7 08:44) O3 g8 S9 r" ]  D# L7 B
    也就是说,固态的石墨化转变过程与共晶反应是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 D/ Z- D* S. C( N5 z- I

    ) D  b2 y! u+ I5 q! \9 m共晶转变是液-固转变。固态石墨化是固态转变。
    1 o7 R3 W1 \: Z
    ; }/ @! f1 i6 f+ C6 x. x' g5 L( s; W石墨晶格调 C = 33.54nm  Fe3C晶格调 C = 67.43/2 =33.67nm4 m, h2 V. R! z1 p2 h
    : t, S2 q3 k% C2 J; i
    在Fe3C分解后.形成的C-C键,会比Fe3C的Fe-C键,有长度变化.理论上应当讲.应当有增容的倾向....
    * K2 ^+ D: [0 X* F. ^! c+ q4 d2 y, X
    但我们谈论的是液固转变中的石墨析出的的石墨单质形成,和固态相变下的白口铁或珠光体的共析转变:
    ! e8 ?/ l: L( E! e
    1 \$ z8 p8 J& j7 P6 D" C0 }1:液固转变中的石墨析出,由于石墨长大.有宽松的石墨单质的结晶过程.
    ! G* d5 u' r0 t3 \+ i+ |  H- N
    , P! {$ G' J/ s' C( ~- a2:固态相变下的白口铁或珠光体的共析转变.Fe3C的Fe-C键分解,形成Fe-Fe.C-C的重新组合.在..Fe3C中分解出来的C原子.不可能替代Fe的位置.也没有可能与近旁的C原子形成单质碳的晶体.只能按Fe3C在固态转变分解后的四个过程.在铁原子回归碳原子让出的空位.形成铁基体.碳原子回归铁原让出的空位或碳原子扩散到,原晶粒间界或其它晶格缺陷中.形成碳原子的析聚.完成铸铁的固态石墨化过程..." s4 b9 o; C: F. l1 V0 u
    + z/ m; Q  I8 b* \/ c/ D5 i
    可见大师们,连Fe3C在固态转变分解后的四个过程.都不了解.也好奢谈铸铁的结晶和相变.    
    截图01.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14:40 编辑
    / A- Y$ d! N: [3 Y- Q: U
    : T* V, S* D) O
    + r4 H/ f( X9 ?0 U, s$ L" u- `
    5 x" i: \8 W/ @* T! s5 f/ j大师的均衡凝固著作理论中.有更多值得商榷之处...
    " c& {# S- p3 `; T- }5 t( K4 @; m3 ~2 L6 f/ F: i; S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1-16 11:25
  • 签到天数: 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8-7 15: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看不懂,但还是读完了。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09:48
  • 签到天数: 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9-8-7 18:4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 铸造手册 第三 浇注系统设计中  也提到了这个理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3-18 07:14
  • 签到天数: 7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20: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stengineer 于 2019-8-7 20:15 编辑
    / I& E; d6 [4 s, k& ?' N- Z1 _1 e
    发截图可以么。) [. Y6 G; i6 g; D) _+ ]
    0 \8 M5 R: a! l+ i+ C4 Q9 w
    浇注系统设计的设置和二次收缩。不知书中如何论述其间有何因果关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0-28 10:45
  • 签到天数: 10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9-8-10 11: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vokye 发表于 2019-8-7 18:49$ v7 \/ w1 q5 Y# [# v/ K
    但是 铸造手册 第三 浇注系统设计中  也提到了这个理论
    : `- F3 C: v: \3 v6 u- [" m
    应该是提的卡赛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9-14 08:23 , Processed in 0.1726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