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3-23 11:57 |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随着电液锤设计、制造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逐渐成熟,电液锤在国内的推广速度,已在质和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全国一年改造十来台,发展到现在的一年改造推广近百台,甚至更多。特别是近两年来,推广改造的步幅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通过改造,应用,偿到了甜头,可以说,电液锤换头改造技术,已在国内锻造行业得到了认可,现已成为蒸汽(空气)锤节能改造的主要有效手段。而且原有旧锤改造越来越少,整机需求量越来越大,吨位也由原来的1~5t扩大到7t、8t,甚至12t。
下面就电液锤推广运用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体会。
1. 关于设备能力的选定与配置
1)打击能量比较
传统的蒸(空)汽锤由于受到出气压力限制,季节用气变化,管路损失及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普遍反映出打击能量低于公称能力,很多设备常在4kg/cm左右压力下工作,生产节奏也缓慢。
鉴于以上原因,很多厂家在改造项目的技术要求上,提出提高打击能量,有的甚至要求提高50%,不少厂家提出以上意见的依据还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对电液锤操作方式和传统蒸(空)汽锤的操作不同带来的影响。
过去蒸(空)汽锤操作,操作工往往习惯在锤头接触锻件前50mm—100mm高时便提前提锤,靠锤头下行惯性进行打击,并根据提前提锤的早晚和锤头提升的高度变化实现轻重打击,而电液锤操作方式则不能这样做。原因是蒸(空)汽锤采用的气体具有可压缩性,而电液锤中介质为液压油,不可压缩,如果提前收锤,则锤头便在那儿停止下行方向,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锤头到达的位置,便感觉锤头打击不到位,打击力不够。
在以上操作误导下,便产生了电液锤打击力不足,固而采用加大打击力,锤头加重,主缸加大工作压力提高来实现打击能量的提高,随着操作技能的熟练和提高,工人慢慢习惯了电液锤操作方式,普遍感觉锤的打击力提高了,又出现了另一个矛盾,设备架体连接螺栓强度将处于超负荷状态下运行,设备寿命降低,螺栓频繁断裂,上下砧子打坏,背架打裂的案例屡见不鲜,据了解,有的厂家将1t锤改为2t锤、2t锤改为3t锤、3t锤改为4t锤甚至5t锤,显而易见,后患无穷。
所以厂家在设备能力的确定上,一定要科学、慎重,切忌盲目。
2)打击能量与落下重量、行程、压力的关系。
当前有很多单位在选择电流锤打击能力上,出现了不少误解:
(1) 电液锤打击力量小要求,把打击能量加大。
(2) 落下重量与打击能量的确定。
锻锤打击能量的确定,是锤造工艺中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大小决定了锻造工件的大小,特别是断面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而打击能量的大小,主要由锤头重量,行程大小,主缸上腔面积和气压,它是以上四种因素合成后的一个综合体现,可是现在很多单位没有全面地以这四种因素来考虑打击能量,只是单方面强调落下重量和行程,而且片面地将落下重量乘上某个系数来确定打击能量,如5t模锻落下重量5 t乘上25,所以5t模锻锤打击能量为125kj,一个3t自由锻锤落下重量3.89t乘上35,得打击能量约在125~140kj,随着落下重量及行程的变化,这个推算模式已不适用,例如,有个厂家,想上一台落下重量为8t的桥式自由锻锤,行程达到2120mm,缸径Φ180mm,按每吨落下重量35kj计算,该锤打击能量共280kj,但经计算,实际打击能量达325kj,高出16%,这很容易造成设备损坏,锻造能力的计算出现误差,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有依据地提出设备能力加大的要求,否则,造成损失更大。
国内有一家企业,买了一台旧3t锤,打出能量应是125kj,可在要求改电液锤时把打击能量加大到5t/175kj,结果锤打裂了,底板打裂了,大座打裂了,才买的一台旧3t锤花了近百万元,结果还未用上一年彻底报废了,这个教训应引以为戒。 所以我们建议,在设备造型和吨位确定时,一定不能肓目加大加高。
3) 工艺要求与设备选型
随着电液锤在节能的显著效果和廉价,使用灵活等方面的优势,电液锤在国内锻造行业需求量越来越大。该设备在工艺要求与设备造型上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我在这里简单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①自由锻电液锤
从工艺角度看,自由锻主要用来原料开坯,产材,轴类件拨料,矩型块件镦锻,环型件锻件等。
a、开坯类锤要求,锤击力大,锻造连续性强,重击特点是其主要要求,所以该类设备要求,供油能量充足,且在棒料圆整时,打击频次高,行程小,速度快,力量小。 所以该类设备,落下重量不宜太大,但打击频次要求高。 这种类型的电液锤,冶金行业锻钢厂较适用。
b、锻件为主,轴类件拨料类锤的特点,要求设备投制精度高,既灵活又准确,且落下重量大,打击频次要求低一类,相当于冶金开坯锤,它的配置可低一类,配置高了是一种浪费,如果该类设备,兼顾有矩型件镦粗产品,那就应在行程上作些考虑,从锻锤的工作空间,到下砧面中座的有效利用,以达到将锻锤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c、对于专业性较强,工艺较单一的生产工序,如,环型件锻造,它的结构和配置均与前两种有所区别,其一,锤头重量不能造得太大,但在行程上却要足够大,以便在环件整形时有足够空间。
d、自由锻系列中,薄板锻造,对设备要求是比较高的,由于工件与锤头上砧接触面积大,所以它要求设备具备足够的打击力量,又要求频次要高,锻造过程中,当接近薄板厚度时,变形抗力特大对设备危害也很大,锤杆断裂的机率,要比其他自由锻工况恶劣得多。有的厂家在为锻造板坯选择锻锤时,提出打击力要大,砧面要宽,这种思路不一定很科学,我们都知道,在锻造过程中,工件的变形,与上下砧面形状有很大关系,宽砧面,对工件的横向变形不利,所以不能肓目把砧面加的太宽,如果砧面太大,单位面积变形力减小,不利于锻造工件的变形。
②模锻电液锤
模锻电液锤与传统蒸空模锻锤相比,在工艺上变化不大,主要是在打击能量的确定上要注意,不要随意的加大落下部份重量,避免造成设备伤害。
在模锻电液锤运用中,规格型号从 0.5t到16t 不等,一般情况下,吨位偏小的锤,主要从操作灵活,灵敏度高为主要技术要求,而大吨位的锤不但要考虑操作灵活性,更重要的要考虑结构强度,国内一些大吨位的模锻锤,在结构方面损坏的机率远比控制方面的故障率高得多。
模锻锤锻造过程的特点是,周期短,即一个件预锻到入模成型,一般在3~8锤不等,一个模锻件打几十锤的很少见,根据这一特点,模锻锤要求打击速度要快,前三锤打力要大,且提锤速度要快,否则工件脱模影响模具寿命,所以蓄能器系统配置大小主要以工件周期定,另外模锻锤偏心锻造严重,其锤杆连接可靠性是个主要技术要求。
3)关于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系统性能起着重要作用,配置档次的高低,对工艺生产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在九六年前推广的电液锤中大多的配置显得能力不足,比如频次偏低,打击力不够,控制系统落后,给锻造厂家带来了片面认识电液锤的局面,所以后来不少厂家均以高档次高配置作为选择目标,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企业实际状况,导致了设备不适用,投资大。另外在关于备用设备的配置方面,是否配置备用电机油泵,应视企业生产制度而定,如果属三班作业,负荷重的,应考虑备用电机和油泵,如一班制生产,且负荷不重的可不考虑备用。
个人认为,如何确定好配置,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企业本身实际情况。
②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要求。
③满足工艺要求的富裕度。
④性价比。
⑤可靠性、稳定性、适用性对比。
总之不要盲目选择高档配置,关键在于对号入座,应以满足工艺、性能可靠、质优价廉为宗旨。
4)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电液锤在现场布置时,应考虑油泵站的布置,要求时,油泵站不能离电液锤太远,一般在10~15m之内,较为合适,另外油泵站的布置应尽量避开或远离火源,如加热炉等。 油泵站要配置相当的电机油泵动力系统,及冷却水系统,所以要考虑水源和电源配置,水源部份可采用循环池冷却塔确保冷却水源温度受控。
b、厂房高度及问题,由于电液锤外型高度较高,再加上锤杆更换时厂家上部应有足够空间高度,因此,在厂房高度设计时,应考虑更换锤杆时起吊高度。
2.关于冷却方式和选择问题
电液锤配置有冷却系统,它的作用主要是确保油温稳定,设备能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一般配有,多束管水冷却器,扳式冷却器或强制冷油温控制器。束管式冷却器造价低,但冷却效率不高,管内易堵塞结垢不易清理;扳式冷却器冷却效率高,且扳片可拆清洗 ,使用寿命长,造价略高于束管式冷却器。以上两种冷却方式均以水作为冷却介质,通过与油热交换,达到冷却油温目的。强制冷却油温控制器,则不需用水,它通过设备内一套制冷器,将油温定量降低,它易于控制油温,无冷却水消耗,但其造价较高,三种形式的选择,决定于企业生产工况和地区环境温度,以及现场工艺设备场地大小等因素,目前国内大部份电液锤上采用不锈钢扳式冷却器,效果不错。
3、关于相关人员的培训问题
技术培训,是电液锤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轻则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重则造成事故甚至无法正常生产,所以,各厂家千万不要忽视培训环节,一般情况下,有条件的最好参加供货单位的全部培训工作或要求,强化培训。技术培训分理论知识培训和应知应会培训,有集中专题培训现场培训,上岗培训和技术更新培训。
电液锤改造后操作人员的观念和传统习惯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从我们多年推广的情况来看,新人较老人更易接受和掌握,特别是有的老同志反复性也大,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对电液锤操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很快掌握了基本方法,但操作过程中时不时传统方式回潮,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如先新同志操作,后老同志介入,还可以采用岗位练兵、短期培训、劳动竞赛等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缩短操作人员在与新改造设备的磨合期。
4.关于设备投入运行的几个阶段
电液锤投入运行后,使用单位有几大关口要渡过,抓得好,掌握了设备运行的规律,顺利渡过,忽视了这个问题,应用中撞撞跌跌,相当被动。根据我们推广经验,电液锤投用后要过三关。
第一关:调试试生产关;设备安装后,因制造,安装质量,元件磨合,操作工生疏,往往问题较多,解决办法:提前让操作工培训,让维修工从安装开始全面介入、参与,特别要抓好油的清洁、过滤,油箱清洗,(建议按1—1—3—6的周期),严格做好以上工作,事半功倍。准备好足够的常用易损件,以备更换,克服观望心理,即已上马,坚持到底。第一关的时间大约二个月。
第二关:大约在投产后二个月到半年期间。生产投入后,设备有磨合期,操作工有熟练期,维修人员有了解期,这个阶段最易出现误操作,故障发生后,摸不着头脑,一片茫然,从生产指标管理来讲,产量考核指标建议作适当调整,另外,要加强技术岗位练兵,要深入扎实学习三大规程,重在理解,化阻力为动力。
第三关:大约在投产后半年到一年期间。经过半年的运行,操作人员基本熟悉了设备,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但是,一些易损部位零件磨损损坏,导致故障的出现,需要更换,由于对备件更换周期缺乏了解,对故障分析判断生疏,加之备件准备不足,往往易出现停产待件的局面,而且多次发生,因此,作为备件储备,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维修人员进入第三关后,强化维修培训更是不可少的。
5.关于使用单位介入问题
在过去厂家推广中,很多单位往往忽视自己人员介入项目运行的工作,非等设备进入试生产,才派相关人员介入,由于接触该项技术太晚,不利于自己掌握新技术。第二,设备出现问题,自已人员避而远之,什么问题都由供方来解决,严重的连设备用了近一年,操作人员还不知怎么加气,维护人员不知怎么换密封圈,所以,我们建议,在从项目考查,技术谈判,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生产运行,技术人员,维修人员操作人员均应根据自己的岗位及早介入,了解,学习,这样有利于设备的顺利使用。
6.关于操作维护的制度化问题
国内采用电液锤改造技术的厂家已有数百家,从我们推广了解的情况来看,操作维护的制度化是用好设备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锻造设备在一个较差的环境下工作,振动大,噪音大,粉尘多,温度高,在锻造操作岗位上的工人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对于搞好电液锤操作和维护来讲,相对难一些。常出现误操作乱调压。过去我们就发现有一个操作工为片面追求打击速度,将额定工作压力调到16Mpa以上(高出原值30%以上),油温上去了,状况不见好转,系统危险因素增加,他们却一无所知。所以抓好操作工人技术培训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7.关于后勤备件供应问题
很多厂家常常在“雨打头顶,才知买伞”的被动局面中组织生产,在电液锤应用中,经常发生备件坏了,停下来现买备件,抢修劳命伤财,产生以上被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存设备改造临时观念,设备都改造完毕投产了,还存有害怕不成功再走老路的心理,他们显得信心不足,看一看,等一等,试一试。
②.备件准备与生产运行不同步。
③.满足生产的最低备件储备达不到要求。
④.设备备件供应厂家对技术保密,把备件作为后续盈利的法宝,不给客户提供易损件相关图纸。
为了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厂家应储备足够的易损备件,如密封件,锤杆及锤杆配套件,备一套主控阀,万一出现主控阀故障处理不了,立即换上,将换下的主控阀发回厂家修理,返回备用。
8、关于专业维护与定期检修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运用,突出“生产第一,指标第一,效益第一”的状况在我国普遍存在。在国有企业,管而不严,形同虚设。在民营企业产量就是一切,效益就是一切,拼设备,只用不维护,只用不修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不少投入运行不久的设备达不到预期的使用周期,性能下降,效力降低,由于忽视了维护和定修,故障率明显增加,为了节约开支,原规定液压油8—12个月更换一次,可不少厂家用了3---4年,透明呈浅黄色的介质几乎变成黑色,还在继续使用,有的要求定期更换的备件不坏不换,不停不修,造成生产被动,维修被动,事故频频发生,连接螺栓断裂,泄漏频繁,得不偿失。所以抓好定检,维护定修千万不能放松。一般情况下,维护工作班班做,主要由操作工人来完成。周检、月修由专业维护人员来执行,强制性更换件到期非换不可。
9、关于电液锤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通过对国内电液锤使用厂家调查发现,随着国内电液锤使用厂家越来越多,它的安全可靠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1.连接螺栓断裂(保险缸冲顶,下封堵打掉)
2.操作阀故障(操作失灵,误操作等)
3.高压胶管断裂(跑油、火灾)
4.加错气体(氮气加成氧气)
5.超压运行(工作压力超过额定压力1/4以上)
由于电液锤是一种在高温有火源带油的环境中运行的设备,又带高压,冲击振动大,突发性事故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强化安全方面的工作。
1)要强化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和考核。
2)执行强制更换制度,确保使用周期,零部件必须更换。
3)在设备系统中,必须设置完善的安全报警和控制功能,并进行周期性能检查。
4)建立安全部件检查,维修及压力容器档案。
5)建立严格的气体管理制度,确保购气、储存、领取、加气,有专人管和签字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