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6 18: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oermo 于 2013-1-6 18:53 编辑 2 e" y9 |& I& w" U9 `7 F) @; O: Q
8 O' g+ n- f5 F8 z* q/ P' |
后盘在垂直线生产,缩孔确实很难,这个盘子还是好的,我们的盘子加工后R 角还要洗个减震动槽:
! B9 n4 h9 y& s8 i8 b$ j+ w1、 低下开浇口的时候;R 角部位缩松基本集中在内浇口方向。所以我尝试了中注+顶热冒口工艺。, h& R1 _9 E, b
2、 中注+顶热冒口工艺,缩松没有了,但砂渣孔太多了,很不稳定,工艺出品率也不好。加过滤片感觉成本高
) D0 `; f" B- r' U) l( C+ u; P 了点。6 D- ^' u! J/ i- q' Y: p# b- {9 [
3、 知道也见过有些企业是在顶热冒口上加补贴的(补充块)。就是用补贴增加补缩通道 ,但是并不是对所有后盘都适用。
. `& E" Z7 c8 I/ a9 u别小看这个盘子,我知道后盘在很多企业都没有真正的解决,至少我所在的集团公司没看到有好的方案案例 ;主体思路还停留在将缩松藏起来;加工不到而已。
5 G2 N% E4 h3 A8 w6 z0 V! A' }( a ' q2 q2 _6 ~4 B# _ a
被逼急了重新开了副模具,缩松X 射线探伤可以完全没有, 工艺出品率也大幅提高;但量产性还需要完善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