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7|回复: 2

潜心铸造六十年 箴言痴情盈言表 访缪良教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9 06:37
  •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5-21 22: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缪良教授简介:
      缪良教授,1919 年出生于上海,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专业,后改行从事铸造至今。1953年,在工厂设计系统从事铸造工艺设计,直至1986年退休。1962年与他人共同倡导建立了中国铸造学会,首任秘书长,后历任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至1987年。1984年参与筹建中国铸造协会(该会 1986年正式成立),历任第一、二届副会长、秘书长。
      缪良教授是我国资深铸造专家,从事铸造事业60余年,对铸造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实践经验。曾在各种会议上、铸造期刊上发表诸多有独到见解、广泛影响和指导意义的专题报告和学术论著,为推动我国铸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今,仍在为我国铸造业的进步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2005 年5月20日,本刊记者专程前往北京采访我国铸造界资深专家缪良教授。就记者提到的几个问题,缪老先生侃侃而谈。交谈之间,记者感受到,一位86岁高龄的老先生,仍然壮心不已,言语中迸发着对自己奋斗60余年的铸造业所怀有的深切挚爱之情,洋溢着对中国铸造业的发展充满必胜的信心,句句话语透射出对铸造事业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1941年他大学毕业后改行投身铸造业,60年的工作阅历、60年的经验积淀、60年的苦辣酸甜……,铸造这一行,就象他的伴侣和孩子,对于他而言太熟悉不过了。说到铸造的事情,如数家珍,尽在他的脑海之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昨天的还是今天的,他都历历在目,无论宏观表面的还是深入细微的,他都洞察透底……。中国铸造的每一次成长都使他兴奋不已;中国铸造的每一个毛病也让他焦虑不安。谨此,将与缪老先生谈话的内容整理、表述如下,相信会对读者朋友有所启迪和激励。



      记者:您长期从事与铸造有关的工作,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缪老:失误和教训往往给人的感触最深。种种原因,干铸造的也做了些错事、当了“大傻瓜”。如计划经济时期,常常违背科学规律、不按辩证法办事,吃尽了苦头。譬如冲天炉熔炼,长期没有铸造焦可用,为了使铁液温度高于1 500℃,人们在炉型上费了很多功夫,结果办不到。这样搞了30多年,到1980年以后,有了铸造焦才算解决问题。铸造原辅材料品质低劣是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如提供给铸造生产的膨润土、原砂等多不合格,质量差距太大,使铸造厂无法正常生产,更不要说搞出优质铸件了。刚解放时,经济、技术条件差,技术人员又“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说真话、即便说了也不算数,加上所谓“没有条件也要上”等唯心主义盛行和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大家是在违背规律做事,“瞎闯 ”,以往的教训深刻啊。

      改革开放以后,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可有些铸造厂在市场上竞相杀价,自相残杀,结果是鹬蚌相争,倒霉的是铸造厂自己。例如,在山西,几十、上百个玛钢厂搞恶性的铸件削价大战,甚至于市场价格低于成本。为了生存,采取偷工减料的歪招,结果势必使铸件的品质下降、产品倒了牌子,到头来大家都倒了霉,这样的事情并不仅在山西有。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笨,问题出在体制、观念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残余和习惯势力,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只是一味地进行模仿,搞“模仿秀”,没有用心创造,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譬如铸造设备,基本没有中国人自己搞的。这种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

      记者:您对我国(港台地区除外)铸造业的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何见解?

      缪老:近 10年来,我国铸造业的确有很大进步,可看到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国也成了世界铸造生产第一大国。但是,总体看来,我国铸造行业的平均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等,要比世界一流水平落后约三、四十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宏观来看,首先,不符合可持续生产原则的传统生产模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模式可概括为“三大”,即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也就是大量浪费。其次,大多数铸造厂的管理水平太低,再好的技术或装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职工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三,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现状很差。其四,铸造从业人员从上到下素质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便有再好的设备和技术,人的素质跟不上也是空谈。国内有少数铸造厂可称得上是先进铸造设备的“博览会”,但却做不出来顶尖的铸件,原因是什么呢,说到底是人员的素质没跟上。再值得一提的是 “商业道德”,这应当是市场经济中的头等大事,也即“诚信”问题。如一些厂随意变更合同、不按时交货、相互拖欠货款等等。商业道德实际来自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又依赖于个人道德,说到底还是个人的素质问题。

      说到我国铸造发展趋势,应当看到,现在是全球经济时代。世界社会发展总趋势是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一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铸造工业的发展自然要受这个大原则的约束。可以预见的是,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若是在 5%至10%之间的一位数,那么,铸件产量将会以两位数增长。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杰出的铸造企业家和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铸造企业脱颖而出,同时也会有不少铸造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下倒闭。我们有理由相信,生产专业化程度和铸件品质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5年内达不到铸造强国的水平。人们会看到,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会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而改善。最令人忧虑的是,铸造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将构成我国铸造业发展的瓶颈。

      记者:您对业内提出的“变铸造大国为铸造强国”目标,有何思考?

      缪老:一个字-人!“人的因素第一”,这句话千真万确。从战略观点看,要达到“变铸造大国为铸造强国”的目标,必须先解决人的问题。人的素质提高了,什么事也就好办了。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有的厂办得好,有的差,根本原因在于那里从领导到员工的素质之差异。领导人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办事要靠一个群体的力量。要加速培养各级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首先提高领导决策层的素质,而素质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思想和道德素质。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人才,发达国家的工厂许多都自己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这方面,我建议铸造行业的学会和协会要合作来搞。应当深刻认识到,搞教育培养是个长期、战略性的任务。

      就近期未来来说,重点要抓管理。管理上了轨道,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技术的威力也出来了,铸件的品质也会提高和稳定了,废品率和成本也降低了,结果是经济效益提高,皆大欢喜。

      记者:您对铸造行业组织和活动有何评价和建议?

      缪老:有人建议铸造协会和铸造学会合并,我认为不宜。理由是,第一,协会、学会的性质不一样。学会重点是搞科技活动,目标是发展和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主要活动参与对象是学校、研究所、工厂的科技人员。协会工作重点是经济活动,目标是发展和提高铸造行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参与对象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营销和管理人员。可见两个组织的职责和活动内容很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果硬要合为一个组织,仍须分为两个部门,否则难为各自的工作对象提供很好的服务。第二,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专业化,精益求精。合在一起不利于两个组织的发展。第三,各自发展自己的长项更有利于高层次的合作,以求得全行业的更好发展。我建议,协会和学会可以在教育培训、铸造顶尖级别的会议等方面进行合作。

      记者:作为铸造界的专家和前辈,您对后来人要说点什么?

      缪老:首先,要认识铸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例如铸造在汽车工业、兵器工业(造军舰、坦克等)、装备制造业(造机床等)中占有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从而确立对铸造业的一份情感和树立建设铸造强国的决心。愿意和决心投身铸造业以后,就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工作水平。要让思想紧跟时代的发展前沿。我国铸造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所以,我们的发展速度必须超过他们,否则就永远赶不上人家。这个发展的高速度要靠人的思想和技术来兑现。还有,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现在高科技时代竞争的核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铸造技术的国家之一,但最近100年来世界铸造的重大发明,我们却没有一件,这是我国铸造界的耻辱。我们要粉碎毒害我们的2000多年来封建残余思想的保守桎梏,敞开思想,接受新事物,破模仿为创造,努力创新。

      记者:胡锦涛主席最近在2005北京财富论坛上多次提到“发展”这个关键词,同时强调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铸造业而言,您作何感想?

      缪老:胡主席的这个提法对我们铸造业很有指导意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在中国办事要考虑“中国特色”,当前我们的经济条件还很有限,做任何事都要务实,我国的铸造业有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空间,所以,发展中国铸造业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先进的东西是要学、要用,但并不是凡顶尖的技术,我们都要立即采用,我们既要采用先进的铸造技术,更先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譬如说机器人非常先进,眼下在中国,除非极其必要时才可考虑使用。
    20084834297657.jpg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9 06:37
  •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2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铸造大家的风范都学一下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9 06:37
  • 签到天数: 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2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贴铸造脉搏 情关铸造健硕
           
    访世界铸造组织(WFO)执委、全国铸造学会前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孙国雄
    发布时间:2008-4-8  来源:本站  浏览人数:472次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孙国雄简介:

      孙国雄,1935年生于上海,1958年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机械系铸造专业本科毕业。现为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研究领域为凝固过程及控制、铸造合金及复合材料等,并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现担任世界铸造工作者组织执行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铸造协会顾问、江苏省及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2006年元月19日,本刊记者专程从沈阳赶到南京造访我国铸造界知名学者、行业老领导、东南大学孙国雄教授。孙教授公务繁忙,特别是当时正忙于准备资料要出访印度,承蒙其鼎力协助,圆满完成了此次专访任务。

      孙教授精力充沛,不仅潜心于学术研究,还在行业内担当多项重要职务,如受邀担任《铸造》编辑委员会顾问,长期竭诚指导本刊的工作。相识多年,使人深感他为人谦逊、真诚和直率,在久负盛名的东南大学,他长期在铸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课题务实并成果丰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在铸造领域的造诣深厚和在业内享有崇高威信、特别是他极热心铸造行业发展工作,曾被推举为全国铸造学会的理事长并多年担当世界铸造组织执委的职务,广博而深入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国内外铸造业的情况熟悉有加。顺理成章地,他对这个行业的情况看得十分清楚和深刻。孙教授为我国铸造业的进步、尤其是为早日实现我国铸造业的宏伟愿景(变铸造大国为铸造强国)而殚精竭虑。

      记者:作为WFO执委,您与国际同行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对全球铸造业的情况了如指掌。请您就与中国关系较大、且感受最深的方面,谈谈对世界铸造业的看法。

      孙教授:请原谅,也许我的看法会与一些流行的说法不同。据我所知,目前全世界的铸造业总体上都在发展。并不是像有人说的,发达国家的铸造业在下滑。的确,发达国家的铸件生产增长速度与中国(指大陆的状况,以下同)相比是慢得多,不过他们的铸件产量这几年仍在增长。但是,在铸造技术的水平和发展方面,他们要比中国强得多,中国在许多方面仍处于跟着别人走的状况。目前,就整体来说,铸造生产还是个劳动密集、现场环境差、作业繁重的行业,而报酬又低于一些新兴行业。在许多国家,铸造业难以获得高素质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又由于环境和资源等严重棘手问题的制约,因此就有人认为从世界的产业流动趋势来看,铸造生产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具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将来,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会向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转移。依此类推,等到各国都发展起来了,是否铸造业就要消亡了呢。事实上,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有工业生产存在,铸造业就不会消亡。道理很简单——需求决定着存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要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有各种产品,就有了对铸件的长期和稳定的需求。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铸件的人均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以铸件年产量考虑,美国的人均消耗量为每人每年45公斤(如果考虑铸件进口量,则铸件的人均消耗量远超过50公斤)、日本46公斤、德国56公斤、中国还只有17 公斤、印度4.6公斤。可见,中国的铸件产量虽然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在全世界,铸造业发展最快的是中国,印度和巴西也发展得很快,还有墨西哥一度发展也很快(曾与中国竞争第69届世界铸造会议的举办权),但近两年来有些趋缓。而且应当看到,发达国家铸件产量这几年实际上也在上升,并不是下降。在发达国家,有些铸造厂关门是事实,但新的工厂也在不断建立,铸造生产的总量并没有降低,原因也还是由于有对铸件的客观需求,实际上发达国家对铸件需求的增长也是强劲的。当然,由于进口量的增加,他们本身铸件生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小。中国的铸造产业近年来之所以发展很快,也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强劲需求拉动的结果。所以尽管铸件生产量增长很快,90%还是用于国内,出口铸件仅占10%左右。当然,各国的情况不同,铸造生产发展的格局、模式和速度也就会不同。比如日本,距离中国很近,其本土缺乏生产铸件所需的一些资源,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较高,盘算起来,还是到中国或其他国家买铸件合算。美国就不同,如果大量从远离本土的国家买铸件起码由于运输距离远的原因就不划算。从长远来看,铸件并不是适合长途运输的产品。另外,美国的铸件产量的增长速度是低一些,但是,其铸造技术水平的提升很快。应当承认,铸造技术发展的“领头羊”还是工业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等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经常在建立新的、技术水平高的铸造厂,同时关闭一些技术水平低的工厂。发达国家所关闭的工厂,有的并不是倒闭,而是重组。因为在发达国家,工资支付水平很高,如美国通用公司的普通工人年平均工资比一般工厂的高一倍左右,如果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企业便难以为继。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在总体上仍处于仿造产品的水平。中国过去的经济和工业底子很薄,改革开放以后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客观上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格外旺盛,铸造生产是为装备制造业提供铸造毛坯或基本零部件的产业,自然会被首先拉动起来,结果不断地推动铸造生产的快速发展。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很小的国家,都一定要发展铸造生产。在一些国家没有或仅有很少量的铸造生产,比如经济和社会均高度发达的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铸件年产量才8~9万吨,还赶不上中国某些工厂的年产量。但这并不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人均铸件消耗量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商品生产的国际分工伴随着国际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展,日益凸显出国家间经济的互补和依存关系格局形成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我们要了解世界铸造业的状况,无非是要从中寻求值得自己可借鉴的东西。中国必须、也必然要发展铸造生产,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工业尚欠发达的大国,百业待兴,经济发展和工业进步的空间非常之大,发展生产必然需要大量作为工作母机的各种工业装备,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靠铸造生产来提供大量的基础零部件。显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想象可以靠进口铸件来发展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可是,令人忧虑的现实是,长久以来,即便是今天,尽管无奈,我国仍然有许多高、精、尖,高技术含量的铸件不得不从国外购买。虽然,我国也出口一定量的铸件(约占铸件总产量的10%),但多数是低技术附加值的低档产品,这几乎和廉价出卖资源差不多。这就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带来的后果。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的第一年,党和政府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号召,其实也正是针对着要改变我国总体低生产技术水平的现状而发出的。我国铸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大,不能不引起所有中国铸造工作者的格外关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发达国家就刮来一股风,认为钢铁、铸造、热加工等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对其研究发展不予重视。这一错误观点对中国也有重大影响。当然,高新产业、新材料等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科技发展对所谓传统工业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所谓传统工业产品应用高新技术后的发展,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影响。目前对钢铁工业的看法已随着国外对其观点的改变而改变,但对铸造业,有些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铸造业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科技的发展对铸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铸造科技的发展,及应用高新技术发展铸造科学技术,研发铸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铸造科技发展的认识显然是不足的。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对铸造技术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也显然不足。特别是在铸造科技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铸造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差距更大,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总的看来,铸造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着强劲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中国要由铸造大国发展为铸造强国,还需要我们在发展铸造科技,提高铸造技术水平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记者:作为铸造界的专家和学者,请您从宏观的角度,概括评价一番我国铸造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您认为目前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孙教授: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在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终于被摆放到了其应有的社会位置,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看重。同其他学科一样,我国铸造领域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大多勤于奉献、埋头苦干,克服了不少实际困难,在创造研究条件、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以及将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实际等方面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和成绩。为推动我国铸造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有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总体上,中国的铸造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之所以距离世界铸造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尽管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不能不说与我国铸造科研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关。一方面“铸造是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没有根本改变,政府的投入很少,主要研究经费投向了高新技术领域。而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认为基础研究不能直接解决生产问题,不太愿意资助。其实任何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或新设备的研发成功,都需要进行很多前期的细致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能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都资助大学或研究所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一些大公司的研发部门本身也进行基础研究工作。这些正是他们能够不断有创新性成果的原因。当然在应用领域,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工业应用领域,应用基础的研究对于技术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就是无源之水。因此,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发展产、学、研的结合,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使铸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的进展是全国铸造工作者所应为之努力的。

      在研究内容和项目方面,新材料固然是吸引人的项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已有的材料、工艺和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方面的创新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从事大断面球墨铸铁的研究,解决了重大设备所需的大型球墨铸铁件的生产问题。目前,在对产品轻量化、精密化的要求下,重点进行了薄壁铸铁件的工艺和材质性能控制的研究。由于对高性能铝合金和球墨铸铁铸件的需求,对于金属熔体的净化和浇注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像铝合金和球墨铸铁那样氧化倾向比较大的金属的浇注系统设计的新理念与方法。这些课题受到了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和铸造学会的资助。这几年,这些部门对铸造工艺方面的课题支持的项目是很多的,这些研究对于美国铸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很薄弱的。如何结合生产与技术发展的需要,由相关部门资助一些工艺性的基础项目,对于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而任何一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都取决于对该项技术所投入的研究实力、精力和最终所取得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搞科学研究是个“求实”、“求是 ”,也即“叫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搞研究最忌讳的问题是急功近利,需要做艰苦细致、深入踏实的工作。不论是高新科技项目,还是应用性的研究课题,都需要人们去研究,缺了哪一方面都不行。铸造生产中有很多课题难度并不小,应该说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需要有一定水平。科研面向生产需求、着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应当成为铸造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而目前我们在应用性课题的投入和研究力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显然存在差距。对于铸造企业而言,设备可以购买,工艺技术才是关键技术,是真正需要保密的技术诀窍,它也需要随着对铸件质量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创新与改进。在研究工作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深入程度和系统性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果不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有关的客观规律,也不可能获得对开发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成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课题经费太少,研究工作便尽量简化,或是想要使研究内容面面俱到,结果每一方面都涉及了,但不深入、更不系统,或是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该研究的内容、该做的试验予以简化或删除,急于从少数试验中得到结论。当然这一些目前还只是局部问题,但是,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改变的。

      记者:作为全国铸造学会前理事长,您曾经在北京成功地组织召开了第61届世界铸造会议。2010年,第69届世界铸造会议将在中国举行。请您就此次会议的意义、如何办好这次会议等谈谈您的看法;同时,还请您就铸造行业组织及其所开展的活动等方面不吝建言。

      孙教授:1995 年在北京举办的第61届世界铸造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国际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铸造组织的指导下,特别是在全国铸造工作者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会议组织者的努力,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1995年会议的经验应当成为2010年举办第69届世界铸造会议最具体验性的借鉴。今非昔比,我们现在举办会议的各种条件,的确是比十年前好多了。特别是,十余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业已成为公认的世界铸造大国,受到了各国普遍的关注。人们都希望来看一看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中国召开这样一次国际铸造会议意义非同凡响。此次会议,是一个展示中国铸造业风貌的极佳、难得的窗口,同时也是学习和汲取外国先进铸造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好机会。如何举办好此次会议。我能想到的似有如下几点。①全国广大铸造工作者的全力支持是开好这次会议的关键。因此,要做好会议的宣传、动员工作,以取得广大铸造及相关企业和铸造工作者的全力支持。②大会组织工作首当其冲,十分重要,一定要做好、做到位。这项工作应该尽早启动,实际上就是要把会前的筹备工作和会议进行的全过程都策划得细致、周密、顺畅。应及时制定一份详尽的会议筹备规划,经过充分讨论后,送有关方面审定。世界铸造会议都是同时举办展览会,两者互相配合与支撑,会使会议及展览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各项事务都要落到实处,并要有一个可操作、可督查检验的工作时段表、尤其是倒计时时间表。更具体的,我建议,要选择条件好、档次高的会场和展览场馆,两者距离应该靠近。应当有目的地组织参观一些中国的铸造工厂,并要事先做妥善安排。要做好论文的征集和评选工作,尽可能地提高会议论文的技术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中国论文的技术水平和英文表达水平,反映出中国铸造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次会议能充分反映出当时铸造科技的最高水平。使与会者满载而归。③做好会议的服务工作,使会议代表在参加会议及会议期间的生活中不会感到语言上的障碍与不便,而且有宾至如归之感。前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第66届世界铸造会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他们对大会的周到而细致服务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应向那些成功的范例学习,要精选一批素质好、具备必要条件的现场工作和服务人员,并事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合格者才能上岗。会场的视听设备要优质、可靠,会前需进行检查。论文报告的文档应于会前做充分准备,以防止用时出现问题。还有,凡是外委的服务项目一定事先考察、验收到位,并委派专人监管,外委项目绝不能撒手不管。要知道,任何一项具体服务工作出现问题都会给会议造成不良影响。④不能忽视细节问题,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如一些会议场所及服务区等辅助设施的标志、指路牌等一定要制作精良并安放到位,以使国外代表感到方便。办好这样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千头万绪,绝不可等闲视之。总之,要有信心办好这次国际会议,但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宁可把事情考虑得困难一些,务必将其从头到尾周到设计和周全实施。当然还得选定一位会议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来统一运筹,从大局到最细微具体的琐事都要考虑周到。祝愿此会开得成功、漂亮,使其成为最好的一次世界铸造会议,为中国铸造工作者增光,也通过此次大型的国际交流活动为促进中国铸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行业组织的活动,似乎谈论得很多了,我只想说点粗浅意见。即不要“追风”,贪求那种所谓“ 轰动”效应。现在到处搞什么“高端”论坛、“高层”论坛。“高层”论坛无疑是需要的,但过多了就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谈得多了,内容大同小异,也就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在铸造生产快速发展的中国铸造业,技术交流、学术活动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显然是十分需要的。每年一次的铸造活动周,是大型的技术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的活动,除学术报告和技术交流外,建议多组织一些专题性的研讨活动,大家可以对某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或新设备的特点、优缺点、适用范围及选用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其中,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和意见是十分宝贵的。这样的研讨使大多数与会者都能有机会参与,而且使他们能获取真实和全面的信息,既发展了交流活动,也有利于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参与者有了真正的收获,就会吸引过多的人参加这样的技术交流活动。

      记者: 您怎样看我国铸造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我国高等院校取消了铸造专业的设置,而高校有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您认为这个矛盾该怎样解决。

      孙教授:听说有人主张高校恢复铸造专业,我以为大可不必。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没有铸造专业,铸造科技研究照样搞得很好。铸造专业名义上是取消了,但实际上铸造这门学科并没有取消,而是把铸造、锻造、热处理和焊接等热加工专业技术融合到了一起。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宽了,有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现在大学的课时数在2500左右,按规定专业课不大于总课时的10%,就是250学时。用250学时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实在是没有道理。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实际上主要是打基础,专业课的内容比较少。过去,专业划分比较细的情况下,专业课的内容也只能说是一些基本内容,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需要经过在工厂实践中的学习。即使是一个熟练的工程师,换一个产品类型不同的工厂,也需要熟悉和学习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初到工作单位都有一段培训期,我想这样做是合适的,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一定要打好基本知识的基础,并利用专业课和实习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一些专业的基本知识,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到实践中,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这里深入实践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深入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要求,只想坐在办公室是做不好技术工作的。显然,我们的企业也要改变观念,不能指望刚毕业的学生就有什么“经验”,经验是实际干出来的,有远见的工厂要舍得投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目前,大学生对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较重视,这是很好的。因为,对于大学生,这两方面课程都是他们应该掌握的重要工具,但是忽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的倾向则应该加以改进。国外有些教授反映,他们接受了有些TOEFL成绩不错的学生为研究生,但是,一进入课题研究就难以进行了,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基础。

      记者:作为学者,您一定十分关注专业期刊的发展,您对作者、编者有何建议。

      孙教授:国内出版的铸造类期刊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也许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吧,当前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来自学校和研究单位的多一些,来自工厂的文章较少,而且目前来自工厂的文章中,文章的质量相对要差一些,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国外许多国家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所发表的文章水平并不低,我国工厂中也有众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希望他们能多发表文章,交流他们的经验,为中国成为铸造强国做贡献。建议编者可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约一些稿件。而在出自学校和研究单位的文章中有些也不尽如人意,有的人为追求数量,把一篇文章拆成几篇发表。有的文章关键内容要保密,结果使读者得不到任何收获,保密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样的文章建议就不必投稿和刊登了。就刊出的文章看,就某个专题讨论机理是需要的,但如果是众所周知或教科书上有的内容,就不必重复了。还有,有些文章带有广告的倾向,没有足够的试验或实践材料支撑,只一个劲空说自己的东西好,使读者不得要领。国外的刊物对于论文中有明显广告性内容的,限制十分严格。当然,这些都是支流问题,但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于应用技术刊物,应当面向生产第一线,注重应用性,使之成为广大工厂所欢迎的刊物。一些理论性过强的文章建议拿到对口的学报上去发表。作为专业刊物掌握本专业的技术发展动态至关重要,这也对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刊物的质量和适时性,建议针对当前的一些关键技术亮点或问题请各方面的专家撰写文章。另外,稿件“质量第一”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否则,有可能给读者造成误导,也会损害刊社的声誉和发展,因而审稿环节十分重要,应予格外重视。
    2008483509773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5-5 20:46 , Processed in 0.152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