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9|回复: 1

[交流] 切削不锈钢时怎样选择切削用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7 0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切削用量对加工不锈钢时的加工硬化、切削力、切削热等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较大。选择的切削用量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切削效果。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10-10 11:27
  • 签到天数: 3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0-4-11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3 切断刀断(卷)屑槽尺寸
    切断直径 (mm)
    ≤20
    >20~50
    >50~80
    >80~120
    半径Rn (mm)
    2.5
    3.2
    4.2
    3.2
    4.5
    5.5
    4.2
    5.5
    6.5
    5.5
    6.5
    8
    宽度Bn (mm)
    3
    4
    5
    4
    5
    6
    5
    6
    7
    6
    7
    8
    前角g0 (°)
    37
    39
    36.5
    39
    30.5
    33
    36.5
    33
    32.5
    33
    32.5
    30

          切削不锈钢时怎样选择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对加工不锈钢时的加工硬化、切削力、切削热等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较大。选择的切削用量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切削效果。

    表4 车螺纹和钻、扩、铰孔时的切削用量
    工序名称
    切削速度Vc
    (m/min)
    进给量f
    (mm/r)
    切削深度ap
    (mm)
    车螺纹
    20~50
    -
    0.1~1
    钻孔
    12~20
    0.1~0.25
    ≤17.5
    扩孔
    8~18
    0.1~0.4
    0.1~1
    铰孔
    2.5~5
    0.1~0.2
    0.1~0.2
    注:刀具材料为高速钢
          1. 切削速度Vc:加工不锈钢时切削速度稍微提高一点,切削温度就会高出许多,刀具磨损加剧,耐用度则大幅度下降。

          为了保证合理的刀具耐用度,就要降低切削速度,一般按车削普通碳钢的40%~60%选取。镗孔和切断时,由于刀具刚性、散热条件、冷却润滑效果及排屑情况都比车外圆差,切削速度还要适当降低。

          不同种类的不锈钢的切削加工性各不相同,切削速度也需相应调整。一般1Cr18Ni9Ti等奥氏体不锈钢的切削速度校正系数Kv为1.0,硬度在HRC28以下的2cr13等马氏体不锈钢的Kv为1.3~1.5,硬度为HRC28~35的2Cr13等马氏体不锈钢的Kv为0.9~1.1,硬度在HRC35以上的2Cr13等马氏体不锈钢的Kv为0.7~0.8,耐浓硝酸不锈钢的Kv为0.6~0.7。

          2. 切削深度ap:粗加工时余量较大,应选用较大的切深,可减少走刀次数,同时可避免刀尖与毛坯表皮接触,减轻刀具磨损。但加大切深应注意不要因切削力过大而引起振动,可选ap=2~5 mm。精加工时可选较小的切削深度,还要避开硬化层,一般采用ap=0.2~0.5 mm。

          3. 进给量f:进给量的增大不仅受到机床动力的限制,而且切削残留高度和积屑瘤高度都随进给量的增加而加大,因此进给量不能过大。为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精加工时应采用较小的进给量。同时,应注意f不得小于0.1 mm/r,避免微量进给,以免在加工硬化区进行切削,并且应注意切削刃不要在切削表面停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5-10 02:03 , Processed in 0.14714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