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6|回复: 0

[机理] 【刘宗昌】马氏体切变学说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5-3 17: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首评2008
到目前为止,材料学界普遍认为马氏体相变是切变过程,有人则认为切变机制是成熟的理论,其实不然.综合分析了1930年以来提出的所有切变机制,指出各切变机制均与实际不符合的缺点,尚未形成普遍成熟的理论,而是切变学说.将新发现的珠光体浮凸,结合贝氏体、马氏体表面浮凸现象,一并分析了浮凸的形成机制,认为形成表面浮凸的主要原因是各相比体积不同,相变时试样表面不均匀体积膨胀所致.表面浮凸是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普遍现象,因而指出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马氏体相变中,原子是极为复杂的集体有组织的位移,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切变过程.
再评2009
从表面浮凸现象、切变模型、切变能量、切变阻力、相变驱动力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了马氏体的切变机制的缺陷,指出:表面浮凸是试样表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一种普遍现象,马氏体表面浮凸与珠光体、贝氏体的浮凸比较,没有特殊之处,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所有的马氏体切变模型均不能与实际完全符合,以位向关系来设计切变模型缺乏实验基础.钢中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约为(1.18~1.714)×103J.mol-1.按照各种切变模型进行切变需要极大的切变能量,在(208~320)×103J.mol-1之间,为相变驱动力所不及.按照切变机制完成马氏体相变,其阻力太大,约2.335×103J.mol-1,因此相变驱动力难以克服相变阻力完成切变过程.这种切变机制得不到符合实际晶格参数的马氏体晶体和亚结构.需要研究马氏体相变的新机制.
三评2010
从热力学、晶体学、表面浮凸等方面逐一对切变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及试验观察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分析了马氏体切变机制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缺陷:①各种晶体学切变模型的切变过程需要极大的切变能量,在208~320 kJ/mo之l间,为相变驱动力所不及。切变机制的相变阻力太大,约2.335 kJ/mol,相变驱动力难以克服相变阻力完成切变过程;②各种晶体学切变模型均与实际不符;③表面浮凸是试样表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一种普遍表象,马氏体表面浮凸跟珠光体、贝氏体的浮凸比较,没有特殊之处,呈帐篷形,不具备切变特征。表面预先划痕在马氏体形成后出现断裂、弯曲,并非连续的折线,呈非N形。马氏体切变机制应予摈弃,建立马氏体相变新机制。
马氏体切变学说的评价_刘宗昌.pdf (2.04 MB, 下载次数: 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6-2 20:01 , Processed in 0.1202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