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8|回复: 0

涂层缺陷及防治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5 0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发白
【现象描述】:

在湿度偏高的环境中喷涂自干型涂料,漆膜在干燥的过程中出现乳白色的模糊外观,导致光泽降低甚至发白的现象。

【产生原因】:

1. 施工环境湿度太大,稀释剂挥发速度过快。
2. 喷涂设备中可能含有水气或水分。
3. 被涂物的温度在施工时低于室温。
4. 稀释剂选用不当。

【预防措施】:

1. 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施工,如非要进行喷涂作业时,可考虑加入适当的防白水。
2. 排清喷涂设备中的水气或水分。
3. 对被涂工件进行适当升温。
4. 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修补方法】:

轻微发白时,等漆膜完全干硬进行抛光以恢复色泽。
当发白较严重时,则对发白区域进行打磨清洁处理后,重新喷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花
【现象描述】:

复色漆在喷涂过程中或干燥成膜时,漆膜的颜色局部不均匀,出现斑痕、条纹和色相杂乱等现象。

【产生原因】:

1. 所用的溶剂溶解力不强或施工粘度太低,或施工前未对油漆进行充分搅拌。
2. 漆膜过厚,上下发生对流、发花而形成六角形的小花纹。
3. 喷涂设备未清洗干净。
4. 使用单色漆调制复色漆时,使用不同厂家的调色系统,色母混溶性差。

【对 策】:

1. 选择适当的稀释剂调整粘度至施工工艺范围,施工前对涂料进行充分搅拌。
2. 漆膜厚度应符合施工工艺要求,控制好每道漆膜的厚度。
3. 每次涂装前应彻底清洗喷涂设备。
4. 需调制复色漆时,应选用同一厂家的同一类产品。

【修补方法】:

如已发生发花,对缺陷区域作打磨处理并彻底清洁后,再喷涂面漆。

————————————————————————————————————


丰满度不良:
【现象描述】::

干燥后的漆膜光泽不佳,显得干瘪、较厚的现象。

【产生原因】::

1. 涂料粘度低。
2. 底材或底涂层不平滑,且吸收涂料。
3. 过量地稀释。

【对 策】::

1. 选用厂家推荐的优质涂料。
2. 对不平滑的底材和底涂层,进行彻底地打磨或封闭处理。
3.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稀释。

【修补方法】::

对缺陷部位进行打磨后重新喷涂。
浮色:

【现象描述】:
在含有混合颜料的涂料中由于颜料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分散性、内聚性等不同,使漆膜表面和下层的涂料分布不均,各断面的色调有差
异的现象。
【产生原因】:
1. 复色漆中所选颜料的密度差异较大。
2. 配制复色漆的色浆分散性达不到要求,或分散方法、分散设备选用不合理。
3. 配制复色漆时未添加防浮色发花剂。
4. 施工粘度较低。
【对 策】:
1. 改进涂料配方,选择合适的颜料。
2. 改进分散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磨设备,添加润湿分散剂进行颜料的分散,使其分散性达到要求。
3. 配制复色漆时,可加入适当的防浮色助剂。
4. 提高施工的粘度。
【修补方法】:
如已发生浮色现象,可在原面漆上再喷一道合格的面漆,可消除浮色现象。
——————————————————————————————————————
   
附着力差:

【现象描述】:
由于涂层附着力差,受外力作用时漆膜可剥脱。
【产生原因】:
1. 被涂时表面太光滑。
2. 被涂物受到污染,表面处理不当。
3. 底、面漆不配套,或底漆与底材不配套。
4. 底漆未干就喷面漆。
5. 稀释剂的溶解力差。
6. 喷涂时,底材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
【对 策】:
1、 涂装前就适当打磨清洁被涂物表面。
2、 选择厂家推荐的配套的油漆。
3、 选择厂家推荐的对底材附着力好的底漆。
4、 底漆干透后再喷涂面漆。
5、 使用配套的稀释剂。
6、 施工时要保证被涂物表面温度在施工工艺允许的范围内。
【修补方法】:
除掉附着力不良的涂层,重新对底材或底涂层进行彻底打磨清洁处理,然后重新喷涂。
———————————————————————————————————————
   
干燥不良:

【现象描述】:
漆膜干燥时间太长或不能充分固化,出现漆膜发软、硬度低、附着力差的现象。
【产生原因】:
1. 底漆未干就喷涂面漆。
2. 漆膜喷得太厚,干燥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3. 喷涂或干燥的环境条件不良,温度过低、湿度过高,或空气流动差。
4. 各道漆间的流平时间不足。
5. 稀释剂的型号不对或质量太差。
【对 策】:
1. 底漆干透后再喷涂面漆。
2. 漆膜厚度应控制在工艺范围内。
3. 要使喷涂环境温暖、通风,避免在湿度偏高的环境中施工。
4. 各道漆间要保证足够的流平时间。
5. 按比例使用推荐的稀料。
【修补方法】:
将车辆或工件转移至温暖、通风的地方,稍稍加热以改善漆膜的干燥速度,但要注意防止漆起皱。漆膜干燥后如果外观达不到指标要求,则需要重新打磨后再进行喷涂。
————————————————————————————————————
     
工业物沉淀:

【现象描述】:
油漆表面呈现污点、斑点或者变色及染色斑点。油漆表面出现油腻或粘的感觉,混入杂质微粒,或摸上去有砂粒感觉。
【产生原因】:
异物或化学物质在油漆表面或被嵌入油漆中。异物或化学物质的来源通常有:
1. 树液或树脂、湿的落叶、浆果或鸟粪落在油漆上。
2. 金属微粒被嵌入油漆表面并发生氧化。
3. 由于油漆表面的液体蒸发而留下盐分,这些盐分还会使油漆表面产生气泡。
4. 水泥和其它具有化学活性的灰尘。
【预防措施】:
1. 不要让任何杂物长时间留在油漆表面。
2. 要确保漆膜完全固化。
3. 停车时要将车罩上车衣,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源。要特别注意不要让还未完全干燥的新漆膜暴露在任何可以导致脏粒的环境中。
4. 如果在喷漆房,要确保其空气过滤系统正常工作。不要让任何工业气体进入喷漆房。
【修补方法】:
对于漆膜表面出现的轻微污点,可首先用较柔和的洗涤剂溶液冲洗漆膜表面,然后用10%的草酸溶液中洗以除掉铁类杂质微粒。最后用清水漂洗,打磨抛光,使漆膜表面恢复光泽。若用上述方法去除不掉污点或变色斑纹,则应将油漆层除去,然后重新喷漆。
————————————————————————————————————     
划痕:

【现象描述】:
漆膜受到硬物划伤或受石块冲击破裂,损伤深度和面积因损伤原因不同而不同。
【产生原因】:
属于冲击性损伤,一般由于路面蹦起的石子砸在漆膜上所致或者是被尖锐物体划伤。
【预防措施】:
由于路面嘣起的石子造成的漆膜损伤是无法避免的。在车库,喷漆室,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漆膜免受损伤。
【修补方法】:
磨掉缺陷区域的漆膜,在接口处制做羽状边,用填眼灰填平,然后重新喷漆。
——————————————————————————————————————
     
金属闪光不匀:

【现象描述】:
在喷涂金属底色漆时,因油漆流挂或喷涂厚薄不均匀,所选用稀释剂与涂料不配套,而使涂膜外观不均匀,银粉排列杂乱或漆膜表面象砂纸一
样粗糙。
【产生原因】:
1. 喷涂的粘度过低或过高。
2. 漆膜厚薄不均匀。
3. 面漆与罩光清漆采用湿碰漆施工工艺的间隔时间过短。
4. 施工空气压力过高或过低,或输漆量多,雾化差。
5. 环境温度低。
【预防措施】:
1. 调整施工的粘度在施工工艺的范围内。
2. 保证每道涂膜厚度均匀。
3.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喷涂,保证每道漆之间的间隔时间。
4. 调整喷涂的压力在工艺规定的范围之内。
5. 保证环境温度满足工艺参数的要求。
【修补方法】:
若以上缺陷已经发生,则将缺陷部位打磨至下一层,然后重新喷涂。
——————————————————————————————————————
     
橘皮:

【现象描述】:
漆膜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状,类似柑橘、柚子皮。
【产生原因】:
1. 施工粘度过大,漆膜流平性差。
2. 没有选用配套的稀释剂而是用了劣质稀释剂,挥发速度过快。
3. 喷涂方法不当,喷涂距离太远,压缩空气的压力过大,或喷枪喷嘴调节不当。
4. 喷涂后流平时间不足,过早升温。
5. 在夏季施工时,涂装环境温度过高,在35℃以上。
【预防措施】:
1. 在高温环境中选用慢干或超慢干稀释剂。
2. 调整施工粘度,改善漆膜的流平性。
3. 采用正确的喷涂方法。
4. 烘烤前漆膜要有10分钟以上的闪干时间。
5. 改善涂装环境,尽量在推荐的温度范围内喷涂。
【修补方法】:
漆膜干固后,将橘皮部分打磨平,然后抛光。情况严重时要重新喷涂。
————————————————————————————————————————
开 裂:
【现象描述】:
漆膜发生无规则的断裂或裂缝,通常发生在基底上被填补的缝隙或板的边缘附近。漆膜裂纹通常呈现出三角星形,裂纹的深度不等,较严重的
裂纹可直达基底。局部修补时,在羽状边刚刚喷上漆后,可能会出现轻微裂纹。
【产生原因】:
漆膜中的气泡由于气候原因膨胀或漆膜中的内应力增大而使得漆膜开裂。这些内应力形成的原因有:
1. 喷涂前油漆混合不均匀,稀料不足或型号不对。
2. 基底表面处理方法不当、砂纸太粗、清洗不彻底或缝隙填补不当。
3. 压缩空气管路内有油和水的污染。
4. 漆膜太厚,或各道漆之间的流平时间不够,或利用压缩空气吹干漆膜表面造成漆膜内部的溶剂不能及时挥发。
5. 喷漆时,基底的温度太高或太低。
6. 在未充分固化的漆膜上或热塑性丙烯酸漆膜上喷涂了热固性油漆。
【预防措施】:
1. 喷涂前一定要使油漆均匀混合,并且按规定的比例和型号使用稀料。
2. 认真准备基底表面,使用正确规格的砂纸,正确填补基底上的缝隙。彻底清洁基底表面,特别要注意羽状边周围的处理。
3. 正确维护压缩空气设备。
4. 使用正确的喷涂方法,保证各道漆膜之间的流平时间要足够。
5. 要保证基底表面温度处于推荐的工艺范围之内,然后再开始喷涂。
6. 对于热塑性涂层要进行封闭处理。
【修补方法】:
当裂纹较轻微,只影响面漆层时,可用砂纸打磨裂纹至裂纹消失,然后重新喷涂面漆。如果裂纹穿透到底漆时,则应将缺陷区域的漆膜全部磨
掉或脱去,并且将基底缺陷重新修复,然后重新喷涂底漆、中涂漆和面漆。
————————————————————————————————————————
颗粒
【现象描述】:
涂料喷涂后,在涂膜表面局部或整个表面呈现的大小不规则突起的颗粒或丝状纤维物的现象。
【产生原因】:
1. 被涂表面未进行彻底的除尘清洁处理。
2. 可能是油漆受到了污染。
3. 喷涂环境的粉尘污染。
4. 施工人员的衣物携入的粉尘、纤维。
【预防措施】:
1. 对底涂层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
2. 要保证所有材料清洁,材料容器要密封,使用油漆之前要过滤。
3. 保证喷漆室的干净无尘,必要时,可将喷漆室四周及地面弄湿,要保证空气过滤系统正常工作。
4. 施工人员在进行喷涂时最好穿戴防尘喷漆服。
【修补方法】:
待漆膜完全固化后,对轻微的细小颗粒,可用砂纸磨平,然后进行抛光处理。如果颗粒杂质陷得较深,则要将漆膜磨平,然后重新喷涂。

————————————————————————————————————————
流挂
【现象描述】:
在喷涂油漆的过程中漆膜形成由上向下流或下边缘增厚的现象。
流挂现象一般发生在垂直面。
【产生原因】:
1. 施工不当,喷枪距离与被涂物面太近。
2. 走枪速度太慢,一次喷涂过厚等。
3. 油漆施工的粘度偏低。
4. 施工环境温度低,油漆干燥时间慢。
5. 采用湿碰湿工艺喷涂时,间隔时间太短。
6. 喷涂压力低于工艺范围,而喷枪口径过大。
【预防措施】:
1. 采用正确的喷涂方法,将喷枪调节适当。
2. 稀释油漆时尽量按混合比例进行,使施工粘度在工艺范围内。
3. 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施工时,尽量提高喷漆室的温度,保证在10℃以上至室温的范围。
4. 湿碰湿工艺施工时,保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
5. 喷枪压力与口径应能满足工艺的要求。
【修补方法】:
1. 发生在素色单工序面漆层或清漆层时,等漆膜完全硬化之后,用P1200或P1500砂纸打磨,然后抛光。情况严重时重新喷涂。
2. 底色漆层流挂时,磨平流挂漆膜后重新喷涂。
————————————————————————————————————————
抛光痕迹
【现象描述】:
漆膜表面可以看到细微的条纹或划痕。有时缺陷部位会露出底漆。
【产生原因】:
漆膜受到研磨损伤,其原因是:
1. 漆膜未充分硬化就进行抛光处理。
2. 抛光机的压力太大或转速太快。
3. 使用的研磨膏太粗或有碱性,抛光膏不适合,抛光布轮太脏,太粗糙。
【预防措施】:
1. 要等漆膜充分硬化后再抛光。
2. 使用抛光机时的压力不要过大,转速适当。
3. 使用正确型号,细度的研磨、抛光膏,要保证抛光布轮柔软、清洁。
【修补方法】:
待漆膜充分干硬后再打磨抛光,如缺陷严重,打磨后重新喷漆
————————————————————————————————————————
漆雾
【现象描述】:
喷涂过程中漆雾飞溅或落在被涂物表面或漆膜上,使漆膜表面呈颗粒状粗糙结构。
【产生原因】:
1. 油漆以粉沫状的形式落在表面上。
2. 喷涂时油漆的施工粘度太高。
3. 使用的稀释剂型号不对。
4. 喷涂方法不当,压缩空气的压力太高,或在进行喷涂时喷枪离工件表面太远。
5. 喷涂时有穿堂风或空气流动的速度太快。
【预防措施】:
1. 按比例使用推荐的稀料。
2. 使用正确的喷涂方法,保持喷枪清洁,在保证油漆充分雾化的前提下,尽量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调低,喷枪与工件表面要保持适当距离。
3. 要在喷漆室内喷漆,喷漆室内的空气流动保持适当速度。
【修补方法】:
1. 将缺陷区域打磨平,然后抛光。若漆膜表面太粗糙用上述方法不能修复时,应磨平面漆表面,然后重新喷漆。
2. 对于银粉漆,必须将漆面磨平后重新喷涂。

[ 本帖最后由 him 于 2008-6-15 01:1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5-5-11 18:18 , Processed in 0.3885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