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达 都百特 鑫工艺

热加工行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2|回复: 1

[已解决] 奥氏体,淬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珠光体的比容大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7 20:2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1-17 2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热工坛友,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奥氏体,淬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珠光体的比容大小?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9-22 07:19
  • 签到天数: 4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1-19 13: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下此文章

    热处理应力的影响
    ) o! X3 I. U# i热处理残余力是指工件经热处理后最终残存下来的应力,对工件的形状,尺寸和性能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它超过材0 _& x! ~- `$ v1 K" J/ L& U
    料的屈服强度时,便引起工件的变形,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就会使工件开裂,这是它有害的一面,应当减少和消除。
    . L* W, `3 J1 H/ h( j9 I2 n% e; @2 r
    但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应力使之合理分布,就可以提高零件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变害为利。分析钢在热处理过程中应
    ) d$ @5 F0 N5 u" J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使之合理分布对提高产品质量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例如关于表层残余压应力的合理分布对零件9 R  m1 ~& b1 c! |2 x
    使用寿命的影响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0 Z4 o/ n, S# E0 \0 e9 V1 X/ Y1 ]
    % U  Q9 d. t8 ~( e" I' ^8 C一、钢的热处理应力
    6 {7 v5 V% x+ Q; h* L
    , m' z# q# m, r# l5 \) X工件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由于表层和心部的冷却速度和时间的不一致,形成温差,就会导致体积膨胀和收缩不均而产6 U2 K  l# b; P7 @! b' o
    生应力,即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由于表层开始温度低于心部,收缩也大于心部而使心部受拉,当冷却结束时,
    5 _9 |$ N9 z4 ]由于心部最后冷却体积收缩不能自由进行而使表层受压心部受拉。即在热应力的作用下最终使工件表层受压而心部受3 d, r* J6 a1 X/ L
    拉。# Z+ K3 J# g$ u* q

    ) g9 b$ G7 W/ {& a这种现象受到冷却速度,材料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当冷却速度愈快,含碳量和合金成分愈高,冷却过程中* X$ z4 c& ~# P8 F0 R2 D) V+ z
    在热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塑性变形愈大,最后形成的残余应力就愈大。另一方面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的变化$ ^% D1 C% u+ n9 w' T1 T
    即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因比容的增大
    会伴随工件体积的膨胀,工件各部位先后相变,造成体积长大不一致而产生组
    ( `( g( M4 ~+ _0 P: c织应力。组织应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表层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恰好与热应力相反。组织应力的大小与工件在马氏, c/ J5 [: T; \, I
    体相变区的冷却速度,形状,材料的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1 U0 }% y! w  m+ w# e5 ]% X
    % C2 G/ V3 R* N/ Q实践证明,任何工件在热处理过程中,只要有相变,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都会发生。只不过热应力在组织转变以前就已经  r, j+ a' C8 S; ^
    产生了,而组织应力则是在组织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在整个冷却过程中,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工件
    * m) g4 w4 `( l9 u5 i6 }中实际存在的应力。
    ; z: j: Z; T% Z  E" D6 L' A' O
    ; [; L2 l4 Y  w  M6 }这两种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十分复杂的,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成分、形状、热处理工艺等。就其发展过程来说只
    5 L. \4 l4 r, r% X9 K2 L5 V有两种类型,即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作用方向相反时二者抵消,作用方向相同时二者相互迭加。不管是相互抵消还是相( @2 D( f, E; |8 P0 c: o
    互迭加,两个应力应有一个占主导因素,热应力占主导地位时的作用结果是工件心部受拉,表面受压。组织应力占主导+ u5 n, k: S0 K4 g. ~& T
    地位时的作用结果是工件心部受压表面受拉。 ! a# r. {9 H, f! C# D& T

    ' V% g. ^( q% s8 V  x二、热处理应力对淬火裂纹的影响- W+ _7 h2 j- F$ U  j% V

    2 t  G4 r( M, D存在于淬火件不同部位上能引起应力集中的因素(包括冶金缺陷在内),对淬火裂纹的产生都有促进作用,但只有在拉应
    6 _) ]& r& ~* o$ }9 W( y7 p( t力场内(尤其是在最大拉应力下)才会表现出来,若在压应力场内并无促裂作用。
    ; ?2 c- ]6 G: a" a% ~
    : G. U' h) ]5 J. d& u2 }" X淬火冷却速度是一个能影响淬火质量并决定残余应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能对淬火裂纹赋于重要乃至决定性影响的因
    7 c5 h5 k6 _! c9 J素。为了达到淬火的目的,通常必须加速零件在高温段内的冷却速度,并使之超过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才能得到马氏
    1 Q! `/ v, m/ @7 ]; U0 C体组织。. o$ A) @* e" r* {( R$ `, e
    + k9 x& W5 I9 l
    就残余应力而论,这样做由于能增加抵消组织应力作用的热应力值,故能减少工件表面上的拉应力而达到抑制纵裂的目5 N  r8 e9 o/ X1 l" V7 R) y
    的。其效果将随高温冷却速度的加快而增大。而且,在能淬透的情况下,截面尺寸越大的工件,虽然实际冷却速度更
    " E; ~, }- c; F* F2 R7 F3 `缓,开裂的危险性却反而愈大。这一切都是由于这类钢的热应力随尺寸的增大实际冷却速度减慢,热应力减小,组织应
    - z  \8 d9 q, u# S+ Y( @$ p1 T力随尺寸的增大而增加,最后形成以组织应力为主的拉应力作用在工件表面的作用特点造成的。并与冷却愈慢应力愈小
    , M1 B" t- {$ X7 s  ~! s) f; ^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对这类钢件而言,在正常条件下淬火的高淬透性钢件中只能形成纵裂。
    ) U# s' U% k1 J
    + d+ Y6 m9 i3 G% z/ g避免淬裂的可有原则是设法尽量减小截面内外马氏体转变的不等时性。仅仅实行马氏体转变区内的缓冷却不足以预防纵
    + ^: H4 Q# j# q5 ]4 e' M3 B+ k3 l裂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只能产生在非淬透性件中的弧裂,虽以整体快速冷却为必要的形成条件,可是它的真正形成原
    " [, v1 Q- \7 B6 F  o0 p" i因,却不在快速冷却(包括马氏体转变区内)本身,而是淬火件局部位置(由几何结构决定),在高温临界温度区内的冷却
    6 L# d5 X, s8 F0 p速度显著减缓,因而没有淬硬所致。产生在大型非淬透性件中的横断和纵劈,是由以热应力为主要成份的残余拉应力作9 T' w3 Q4 M' ]4 T7 x. D! F7 v
    用在淬火件中心,而在淬火件末淬硬的截面中心处,首先形成裂纹并由内往外扩展而造成的。7 M4 @5 U+ I) @) p: V. G2 N5 i. A; x

    6 v6 j/ o9 `* k* x) R( C为了避免这类裂纹产生,往往使用水--油双液淬火工艺。在此工艺中实施高温段内的快速冷却,目的仅仅在于确保外层
    ) H7 c1 W4 l) q& C金属得到马氏体组织;而从内应力的角度来看,这时快冷有害无益。其次,冷却后期缓冷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降低马
    # t8 C) w4 G' g& j氏体相变的膨胀速度和组织应力值,而在于尽量减小截面温差和截面中心部位金属的收缩速度,从而达到减小应力值和: Y3 T; _" V. V% a3 o% h% f
    最终抑制淬裂的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加工币 +3 收起 理由
    june + 3 鼓励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热加工行业论坛 ( 苏ICP备18061189号-1|豫公网安备 41142602000010号 )
    版权所有:南京热之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MT+8, 2024-6-14 10:28 , Processed in 0.4256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